“您就放心吧。”这是杜雄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三峡人一直爱说的话。
杜雄春2001年初来到三峡工地,现在是三峡电厂运行部副主任,运行四值“全国青年文明号”原号长。
三峡工程下游荆江大堤北岸的洪湖边是杜雄春的家乡。每年6月长江进入主汛期,杜雄春总会接到许多乡亲的电话,询问最多的就是:三峡大坝泄洪了没?今年长江来水大不大?会不会影响到下游防汛安全?老乡们害怕地里的庄稼像1998年那样被一场大洪水泡了。
杜雄春总是肯定地告诉老乡们:“别担心!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设计施工的,即便遇到比1998年还要大的洪峰,大坝拦洪错峰也可以确保下游安全。”
“这几年,老乡们问得越来越少,大坝已经是一个安心工程了。”杜雄春说,“正因如此,我们更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他说出了三峡人的心声。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说:“三峡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一种象征。它代表着青年担负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它彰显着胸怀、气魄与力量,它昭示着品格、境界与理想。”
27岁的李杨是个“海归”,2011年从法国回到祖国,在上海一家投行从事跨国并购工作。工作忙碌而疲惫,一种失落感挥之不去,直觉告诉她:青春短暂,要活出意义。
最终,听从了内心的召唤,李杨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中国三峡集团的一员。在她看来,三峡集团肩负的社会责任远高于经济责任,这赋予三峡集团员工更高的使命感。
在大坝边工作了一年多,李杨感觉踏实而平静。“人生无处不并购,在跨国并购交易中,把天南海北两个企业优化整合在一起,形成1+1>2的最佳组合;而在个人人生历程中,把一段段独特经历优化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值得回味的丰富人生。”李扬说。
运行四值副值班员陈喻娟,来自重庆市璧山县。25岁的她没有经历过洪水,但在工作中渐渐生出了为三峡骄傲自豪的感情。
由于运行倒班工作的缘故,陈喻娟很少回家,对家人的思念经常通过电话传递。一天,母亲问:“咱们老家能用上你们发的电吗?”当知道三峡的电可以直通重庆,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
一次春节,陈喻娟在前方坚守岗位。电话中,母亲兴奋地告诉她:“我们一大家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他们都问我,你女儿过除夕为什么不回家?我告诉他们,因为我女儿在三峡工作,我们用的电都是那儿发出来的。”这时,母亲自豪地对亲戚说:“就因为她除夕不能回家,现在眼前这个电视机才有电,我们才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如果她回家了,你们看看,外边这些街道都会没电的!”
母亲在电话那头哈哈笑着,陈喻娟的心里暖暖的,原来自己的工作让母亲如此骄傲和幸福。陈喻娟说:“突然感觉到自己能在这里为千家万户做出贡献,是一种沉甸甸的骄傲。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想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吧。”
每年有半年时间,水生生物学博士姜伟都要和他的团队在野外风餐露宿,恶劣的天气是“家常便饭”。刚30岁出头,他看上去却显得有些“老气”。有次他带着小儿子去游乐园游玩,却被人当成了爷孙俩。
说到这里,姜伟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常年穿整套登山衣的姜伟,闲下来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按揉膝盖,“常年在江上做检测,我和同事都得上了风湿病”。
他所在的中华鲟研究所致力于中华鲟及长江其它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研究与保护、鱼类物种保护科技创新、科普教育等国家公益事业,是国内专业研究保护中华鲟及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中坚力量。“三峡集团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我也有责任为三峡集团实现‘长江不老’,为长江鱼类及生态保护工作发挥自己的力量。责任重大,是我前行的动力。”
“就像我们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用心珍视自然、呵护环境,每一年公司都大力增加环保资金投入,积极采用新型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努力建设绿色工程。”姜伟说。
现在,三峡集团公司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央企业团工委副书记赵玉坤对志愿者致力保护生态文明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该协会凝聚、号召、发动三峡集团青年人为环保事业贡献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