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2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老少同行 学习历史 品味文化

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风尚

本报记者 文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10日   01 版)

    “春节期间,每天来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人都特别多。特别是初二、初三,早上9点开馆,领票的队伍已经从博物馆西大门的安检口蜿蜒排列到长安街,有几百米长。”国家博物馆安保人员薛永生对春节值班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那几天,一层大厅熙熙攘攘,可有过年的感觉了。”

    国家博物馆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共有19个展览,除了《古代中国》、《复兴之路》等长期陈列外,还特别推出“年味”特色的“楹联书法展”等新展览。除了大年初一闭馆,初二至初七,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3万人次。

    其实,不仅在国家博物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公众在节日里走进博物馆。“博物馆里过大年”已逐渐成为群众春节休闲的新风尚。

    在天津,天津自然博物馆迎来了新馆试开放后的第一个春节长假,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共接待观众10余万人次,初六迎来最高峰,日接待观众达到1.9万人次。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4%;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人数为6.1万人次,同比增长53.9%。

    陕西历史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张静发现,今年博物馆的参观者中,很多是专程开车带孩子来参观的外地游客。“不仅有临近省市的客人,更有来自浙江、广东、内蒙古、新疆以及东北地区的观众。他们大多是家庭组合,有的是一家老少三代。”

    张静认为,陕西历史博物馆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专门驾车前来参观的原因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就像一部厚重、辉煌的历史教科书,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

    河南博物院今年春节期间共吸引约5.6万人次的观众前来参观。“由于受初六、初七下雪的影响,参观人数约有6000多人,而以往,春节假期结束的前一天是高峰,至少能有1万人。”河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刘玉珍说,吸引公众不断走进博物馆的根本原因是,推出新的展览和增加各种互动游戏。

    今年春节,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推出一系列与春节有关的教育互动项目,比如画脸谱、捏春食、剪窗花、拓印马年年画、做灯笼等,让公众体验传统、分享文化。

    新引进的展览也非常吸引观众,“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展出19至20世纪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中非传统兵器展品387件。展览配以大量珍贵的图片、视频等背景资料,清晰地勾画出中部非洲不同部族兵器的种类和用途,反映了独特的民族、地域气质,审美习俗以及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思想。

    “为让观众在展览中品味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博物院配合展览还设计了‘中非寻踪’、‘我是神射手’、‘画说非洲’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游戏。”刘玉珍说,小朋友不仅可以打非洲的手鼓、学跳非洲舞,还能投飞镖、射箭,博物馆相关部门把非洲兵器制作成小模型后,再分解成小块,让孩子们进行拼装。据统计,仅配合“兵器展”的9项互动体验活动就吸引4.6万人次参加。

    让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赵晨珊欣慰的是,现在人们走进博物馆,不再只是看看建筑、看看热闹,有更多的人在博物馆内聆听文物展品的讲解,感受体味文化。“春节期间,有很多外地观众,他们看准公益讲解的时间,提前排好队。《古代中国》的讲解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很多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能全程听完讲解。”据统计,国家博物馆在春节期间共进行公益讲解140批次。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认为,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国家财政补贴不断增加,博物馆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这使得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加快,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逛博物馆、美术馆,已经成了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现在人们走进博物馆,感受到的不再是一件件冷冰冰的展品,而是通过专业讲解员的讲解,或是扫描二维码、微信等多媒体导览、以及各种互动体验、知识讲堂等多种手段让公众理解展品,增加兴趣。博物馆已逐渐转变成为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本报北京2月9日电

本报记者 文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2月10日 01 版

春运“小候鸟”踏上返城路
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风尚
报京侗寨帐篷里的离家宴
“失明”神探黎定琦
做村民之友 解村民之忧
招聘有新招 企业现场“抢人”
“豪华官衙”如何回归群众路线
高中国际班:警惕画虎不成
信息短缺阻滞春运返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