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一大早,天上飘着雪。刘土木带着妻子李昌梅和8岁的儿子离开几乎烧光的寨子,坐长途汽车返回打工地东莞。半个月前,一场持续了4个多小时的大火烧毁了他们的家乡——贵州省镇远县有“北侗第一大寨”之称的报京侗寨。
刘土木1月29日赶回家时,原本美丽的二层小楼化作一片废墟,和他家一同被烧毁的,还有寨子里的147栋木房,和来不及搬走的粮食、银饰、布匹、摩托车、家具、家电等生活中的“命根子”,他家搭起两顶救灾帐篷。
2月8日,临走的前一天,刘土木去乡里买了只土鸡,又跑到菜地里拔了几颗白菜,准备在帐篷里炖锅鸡汤请亲戚们吃顿饭,算是自己离开家之前对亲戚的一点心意,也让经历了灾难的亲戚能热热乎乎坐在一起说说话,相互安慰安慰。
晚上6点多,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细雨夹着雪粒子打得人全身犹如针刺一般。刘土木拿出用大饮料瓶装的自酿米酒,往红色塑料杯里倒。借着爱心人士送来的不锈钢锅、电磁炉、小桌子和塑料凳,李昌梅在自家的蓝色帐篷里摆好了炖鸡火锅。
火锅沸腾的蒸汽顺着帐篷的缝隙冒出去,刘土木的堂哥刘良木、侄子刘昌德、大舅子李昌武相继钻进帐篷。
“明天要走了,大家的日子还要好好过下去,多挣钱把房子盖起来。”这是刘土木的祝酒词。“祝你们在外面多找(挣)钱。”亲戚们应和着,一起喝了第一口。
大家下着筷子,说着侗语,刘良木一直显得很沉闷,大火中他刚刚建成一年的新房子化为乌有,建房、装修、买家具家电花了大约20万元,这是过去多年在广东打工的积蓄。
“我们那时候打工不像他们现在哟,都是下苦力。”刘良木竖起筷子,指指1990年出生的儿子刘昌德说,“现在工作条件好多了,我们那时候真是挣的血汗钱,太苦了。”
如今,血汗钱积累起来的房子没了,刘良木楞楞地看着锅里的鸡肉,不动筷子。儿子刘昌德赶紧安慰父亲:“没了我再去挣嘛,没事。”
刘土木比侄子刘昌德大8岁,他们都在广东打工,刘土木有挣钱的活儿就干,刘昌德在一个电子厂上班。“吃亏在文化少啦,比不得坐办公室的,拿到一个单子就讲的是提成。”刘土木对刘昌德说。刘昌德显得乐观一些,“多干点就能多赚点”。
为了让儿子能走出大山,少吃点缺少文化的亏,在儿子3岁多时刘土木夫妇就把他带到了东莞,李昌梅说,这场大火灾给儿子的震撼并不大,因为儿子离开家乡时还太小,没什么太深刻的印象和感情。
李昌梅想把儿子拽到桌边来坐着,儿子死死攥着她的手机打游戏,坐在床上不愿意挪动。现在,小男孩满口普通话,不会说侗语,但还能听懂一些。
多喝了两口酒的刘土木说,儿子在东莞上不了好的公立学校,只能上私立,学习成绩也不算好。“比在老家强多了,起码到外面见了世面,对他好。”李昌梅反驳说。
酒过三巡,大饮料瓶里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米酒,火锅里的汤烧干了,李昌梅从地下拿起暖壶向锅里加水,还有小半锅鸡肉,桌上的亲戚们相互张罗着“多吃两块”。香味传到帐篷外,过路的寨民掀开门帘往里面看,帐篷里的人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一起喝酒,陆陆续续又有几个朋友坐下。
看外面飘着雨夹雪,李昌梅想起去年公司组织员工去北京旅游,那是李昌梅第一次看到长城,“可惜就是因为大雪,那次没爬长城”。
“他们在香港老板开的公司,有几千人,每年还组织旅游。”刘土木说。
“搞的不错嘛。”有人接话。
“一般咯,一般咯。”李昌梅笑呵呵地说。
不到晚上8点,大饮料瓶里的酒就喝得差不多了,刘土木又给自己倒了大半杯,李昌梅说了几句侗语,大家笑起来,李昌武解释,妹妹管着妹夫不让多喝。
微醺的刘土木指着堂哥刘良木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感慨:“才建好不到一年啊,说没了就没了。”他抱怨说,广电系统给大家发电视机,堂哥家烧得那么惨也没分到。
刘土木的话很快被李昌梅打断,亲戚们纷纷劝着刘土木:“没什么不公平的,政府怎么做我们就怎么配合。”
快速吃了两口饭,刘土木还想去拿些酒,刚站起来就被李昌梅阻止了,大家一致说不喝了,喝高兴就行,明天还要赶路。
“真不喝?”
“真不喝咯,你吃点饭。”
刘土木就着鸡汤里的白菜吃下一碗米饭。
走出帐篷,雪花飘落,帐篷边沿已经结起了冰柱子,刘土木红着脸向大家告别。
这一夜,一切烧焦的东西都覆上了一层白雪,亲戚们相约第二天去乡里为一家3口送行,对他们来说,新一年为生活的奋斗从出发开始。
本报报京侗寨2月9日电
本报记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