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10年,与周边国家和域外大国相比,中国经济实力尚不具备“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但中国也越过了被动接受周边环境的“适应者”阶段,而是进入了作为周边环境构造的积极参与者或“调整者”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理想的周边经济环境是继续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以确保中国的顺利崛起。不过,多重复杂的现实因素,使得中国现实的周边环境与理想的周边环境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的主要应对思路是缩小理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促进客观的周边环境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据此,需要应对以下挑战:
第一,如何减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持续性的负面影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一直在复苏、回落、再复苏、再回落的曲折道路上前行。目前,人们对金融危机何时结束尚存在争议。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结束主要原因在于,此次经济复苏的动力系统尚未完成更换工作,而旧有的动力系统已不足以拉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如果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继续存在的话,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否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就是个问题,毕竟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第二,如何避免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利益冲突?未来5~10年,周边国家也将进入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时期,特别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主要的方向是发挥本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在经济增长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中国与周边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资源的争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空间的相互挤压,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局面。例如,周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2008年前后产品出口的技术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低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在下降,而普通技术,甚至高技术的产品出口比例在提升,与中国出口结构变化走势相类似。可以预计的是,因周边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而导致与中国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路径竞争、资源竞争、市场竞争等,使得中国比过去面临来自区内外国家在安全领域施加的更大压力,如目前的南海问题等。
第三,如何有效应对区外大国的“干预”?在周边国家经济实力较弱时期,区外大国对亚洲经济、安全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美国极力想控制中国在地区中的影响,目前,美国加紧与周边国家商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就是明显的例证。当然,区外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以维系周边国家增长态势为己责,不破坏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随着周边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区外大国看中周边国家这一新兴市场,加紧对周边国家市场的占领。比如,美国的出口翻番计划,其出口目的地基本上放在了中国周边国家,以有利于美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周边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亚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重要一极,进而减弱区外大国对本地区的干预。
面对上述挑战,中国应积极谋求与周边国家实现“共享型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共享型经济增长模式”,意指中国利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机会的同时,也应向周边国家提供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机会,从而减少上述挑战带来的压力。该“模式”主要基于以下理念:处于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时期的周边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对经济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共同愿望,是维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稳定的利益基础;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向更复杂、多层面的关系推进,使得相互掣肘变得成本更高,而相互促进则收益更大。
未来5~10年,中国可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相互进口;扩大对周边国家的投资,在助力周边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大中国的经济利益;积极参与区内市场整合的制度构建,促进地区层面“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实现;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支持力度,辅助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