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国范围内共有逾140万人通过报名审核。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职位的考录比高达6980∶1。“公务员热”依旧持续高温。
不过,在众人打破脑袋要挤入“围城”的同时,也有一些人作出了“逆向”的选择:“花4年考上公务员,干1个月辞职”、“公务员辞职潮来了”、“深圳公务员‘降温’,去年231名公务员离职”……
选择“去”或“留”原因何在?公务员的职业形象是否被过度抬高或“妖魔化”?“围城”内外分别是怎样不同的职业生涯?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不同岗位的青年人,试图了解他们眼中这份职业的优势与劣势。
“谁能为了安稳压抑一辈子个性”
如果将公务员比作“围城”,邵新明(化名)就属于“城里人”。他是某中央国家机关的一名副处级干部,工作地点位于北京三环以内。
“收入很固定,每月工资5000多块,还有一些零散的福利,比如平时在单位吃饭花钱很少,一日三餐也就花十来块钱。中餐是自助的,凉热菜加起来有十几种。早餐是五六个凉菜,每天都会有新花样,平均两三块就能管饱。饭菜不错,一般新来的同事,都会胖几斤。”他调侃道。
2013年,随着中央多次出台禁令,严格约束官员吃请,邵新明也感受到了细微的变化。“往年,春节前都会有地方来的人要求宴请,今年没有了。现在连同事、朋友之间的聚餐都尽量避免。单位附近的餐馆黄了不少,生意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
不过,对于网络盛传今年“公务员年终福利大缩水”,邵新明说:“这倒没什么变化。我们每年都没有年终奖一说,但有13个月的工资。所谓隐性收入,不是指年底发一大笔钱。公务员工资是走财政体系的,一般单位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出问题。真正的福利优势体现在分房、解决职工或配偶户口这类问题上。”
据他了解,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同学和朋友分房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分给机关的经济适用房,职工再以经济适用房的名义和价格拿到住房;第二种是有些单位会集体购买商品房,以变通的方式,按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卖给职工;第三种是一些单位能拿到北京当地包括两限房在内的政策房,以此作为职工福利;第四种是单位历史上遗留下的一些房子,分配给内部职工。
“这部分福利是吸引很多人挤入中央国家机关梯队的原因。跟我们相比,基层和地方公务员是比较辛苦的,一方面收入较低,另一方面也没有分房福利。”他说。
不过,虽然这份工作光鲜、稳定,并能解决住房问题,这些年,邵新明身边仍然有不少同事选择“挪窝”。“有些人比较现实。比如,一般工作5年左右,就能分到房子、配偶拿到户口了,眼看晋升无望或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不少人都在这个时间点离职。”他说。
虽然这样的选择有些“投机”,但邵新明表示理解。“每个人都有理想抱负,不是谁都愿意安逸、稳当地过一辈子。公务员系统的管理方式和体制外的其他单位确实不同。对不少年轻人来说,习惯于论资排辈、安于现状、不出头、不要太有个性,还是挺难的。”他说。
有时,邵新明替刚入职的大学生担心。
“比如,有的年轻人有创新冲动,或者爱向领导提意见。第一次领导可能很高兴,觉得年轻人有想法,第二次、第三次也能容忍,但时间长了,就会有看法,同事也会议论。慢慢地,年轻人就什么都懒得说了。机关领导更喜欢守口如瓶、守纪律、讲政治大局、听组织话的人。”他说,“公务员岗位对个性和自由度存在限制,与年轻人倡导独立、自我、爱创新、有激情存在一定矛盾。”
邵新明认为,一些人辞职是因为不适应官场文化,另一些人则因为找不到上升空间。“就拿希望被提拔的人来说,除了工作上要过得去,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即使做到这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因为上升渠道非常有限。”他说。
他说,如果顺利的话,从科员晋升至副主任科员要3年,再晋升至正科级还得3年,再到副处级需要5年。
“也就是说,在有‘位子’的情况下,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处级干部的平均时间是11年。但还有很多意外情况,比如上级领导迟迟不晋升,你就很难再有发展。还有的领导已经是副局级干部了,但却不愿放权,要再兼任一个处长,这样一来,就多占用了一个晋升名额。这11年,往往是一个人最黄金的时期,是否该耗在仕途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说。
他认为,20多岁刚来单位,打打杂、跑跑腿是应该的。可是30多岁之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活力和心态。这时必须有新的岗位、更好的平台,否则就会遭遇发展瓶颈。
4年前,邵新明身边就曾有一名同事因此选择离职。“当时他已经是处级干部了,后来去了一家知名国企,待遇比现在好很多。”同事的离职对他的触动很大。“原来总以为公务员是个‘金饭碗’,其实,没有完美的职业,重要的是清楚自己要什么。”
邵新明记得,这位同事告诉自己:加班、辛苦并不是大问题,离职主要是觉得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他告诉我,如果当公务员只为求安稳,那么谁能为了安稳压抑一辈子个性?即使硬挺下来,也不会快乐。”邵新明回忆道。
这些年,邵新明身边有多位同事调动或离职。“粗略算算也近10人了。虽然离职的比例不高,但每年都有人走。有的调去地方,据说成了小领导,手上有实权能管事,还是不错的;有的调到了专业兴趣更对口、有上升空间的其他中央机关;有的去了央企、民企,待遇很好,还能进入管理层。”
不过,到了30岁出头的年纪,邵新明坦言自己“已经没有了辞职的冲动”。
“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比较保守。我觉得自己还有晋升空间,对目前的待遇、政治地位也比较满意。出去说自己是国家机关公务员,还是挺有面子的。”他说,“而且这份职业能接触到很多高层信息,这些优势是一般职业没有的。中央国家机关大都有共建学校,职工子女教育条件比较优越,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任何职业都不可能完美,公务员也一样。”
“谁会轻易辞职?至少我没有这个勇气”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属某县县委干部张浩(化名)也在这个春节前夕感受到了“官场”的一些变化。“往年过节单位多少都会发点福利,比如米、面、油之类的生活用品,年前还会发挂历、购物卡等。平时也不定期地发放水果券、蛋糕券、加油卡之类的。不过今年,什么都没发。”他说。
张浩说,像公务员这类拿“死工资”的职业,年终奖并不体现在工资上。“以前主要是发一些生活用品,今年以来,因为中央不断加大管理力度,这块的福利有所缩减。不光我们,我打听过县里其他部门同事,大家都差不多。”
张浩在该县委工作已有两年,目前仍属于借调身份。“平时我没有非常清晰的工作范围。基本上是哪个部门缺人手了,我就会顶上去。所以,还谈不上对自己的职业有什么规划,而且,仕途发展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他说。
虽然同样位列基层公务员梯队,但张浩表示“不同的地区、部门、岗位的区别挺大”。“比如税务和城建部门的福利一般比较好,因为手上有实权。基层公务员本来福利就不算多,所以对我们的影响很有限,工作状态没有太大变化,也谈不上因此而辞职。”
他认为,相较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基层公务员的福利水平应该属于中等偏下。“我不是张家口本地人。要在当地买房或者租房,结婚生小孩,一个月就那三四千块钱工资,经济压力肯定是有的。公务员工资和地方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张家口这里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肯定不如经济发达地区。”
他感觉到,身边不少同学的收入已经逐步超过了自己。“尤其是一些在私企干的,效益好的时候,年终奖一次就发好几万元,这个是我没法比的。”
但是羡慕归羡慕,一番纠结过后,张浩还是选择“坚守”。“出去闯荡可能效益高,但风险也大。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还是很稳定的,基本能实现旱涝保收,不过也别指望挣大钱。现在考公务员还是很难的,谁会轻易辞职?至少我没有这个勇气。”
在北京周边某基层岗位工作的刘云伟(化名)也有类似的处境。
“以前赶上过节,都会有1000块钱过节费。平时发点水杯、毛巾、香皂,年底会发台历、水果之类的。我当公务员5年了,一直在这个岗位,这些年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自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这些福利都取消了,今年还没怎么发过东西呢。福利分房我们肯定是没有的。”他说。
对于自己的生活水平,他概括道:“目前还和爸妈住一起。养孩子有压力,所以一直没要孩子。夫妻俩人生活开销足够了。我们也属于夹心层,两限房不够标准,商品房买不起,所以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
他也认为,基层公务员收入应属于中下等水平。“我工资4000元出头。基层工作量大,难度也不小。居民诉求越来越高,比起坐在办公室的公务员,我们不算轻松。”
他个人认为,对于公务员群体的探讨,应当有更为细化的描述。“基层的、中央的,发达地区的、偏远地区的,坐办公室的、一线的……如果没有这些细化的分类,只说公务员群体优劣势,意义不大。”
“现在不少人都喊着要辞职。可能最近对公务员管理比较严格,一些人不舒服了。公务员的生活并不困难,只是没有那么富裕而已。”刘云伟说。
虽然说起自己的职业,刘云伟多少有些抱怨,但他表示“并没有勇气辞职”。“我也听说有的人,自己做买卖或去外企、民企,挣了大钱。但真到了自己,总是少点勇气。一想到辞职后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就下不了决心。现在虽然挣得不多,但也不至于挨饿。如果回到几年前,也许我会有不同的选择。”
“没必要非得挤这一条道”
王娟(化名)曾经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北京密云任职的那段时间,她负责村里的文字和党建工作。她告诉记者,当初选择这个岗位,主要是想等待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
作为一毕业就扎根基层的学生,她没有感到不适应。“我和村民关系挺好的。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平时尽量多了解村里的事情。一来二去,和很多人都成了朋友。大家对我的评价还不错。干基层工作,群众关系很重要,千万不能‘端着’。”
不过当周围人一致认为王娟将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公务员时,她的职业方向却来了个“大逆转”。
“在村官的岗位上干了大半年,我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使将来当了公务员,性质应该和现在差不多,就是做一些事务性工作,这和我大学专业关系不大,其实哪个专业的人都能做。”王娟说。
大学四年,王娟学习的是农业技术相关专业。当初决定当村官,也是认为这里和专业对口,应该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事实上,我很难从事具体工作,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办公室打转。这样的职业和我的最初设想差距太大。”她告诉记者。
让王娟调整职业方向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学生村官转公务员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对于专业和工作经验有明确的规定。北京要求在村官岗位工作够3年,才能转公务员,还要经过考试。可以说,这条路也是一根独木桥。”
在这段过程中,王娟不断和身边的朋友比对。“后来发现,很多同学在村官岗位工作后,并没走上公务员这条路,而是去了国企或者上市公司,收入不错,也和专业关系密切。所以,没必要非得挤这一条道。”她说。
经过一番权衡,一年后,王娟选择了一家农业技术公司。在新的岗位,王娟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份工作对专业知识有要求,不是农业出身真干不了。”她说,“比如选种、栽培方面最新的技术成果,我要手把手地教着农民。比起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复印文件,我觉得更有趣。”
此前,《新京报》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中84.1%的人曾想过报考公务员。在报考原因中,福利待遇好、工作轻松稳定、有社会地位占据前三位。而真正将公务员当作“职业理想”看待的,仅占三分之一。
王娟看到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考过公务员,几乎全是冲着稳定、高福利去的。”王娟说,“可是,让我耐着性子走仕途,有点折磨人。相较于稳定,职业的发展空间和激情对我更有吸引力。现在的工作,谁负责的村子亩产最高,谁的业绩就好,回报就高,更适合我。”
在新的岗位,王娟结识了不少朋友。“我帮农民解决了问题,他们很感谢我。节前一个河北老乡还给我拜了早年,说来年给我带点特产。目前,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不充分,很多前沿技术都没推广起来,这个领域的发展空间一定很大。”
“公务员只是千万职业中的一种。既不该被过度高估,也不该被‘妖魔化’,成为腐败、高福利的同义词。”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对于青年人而言,在选择进入公务员体系时,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个性、需求。如果一个国家大量青年人都以安稳、舒适作为求职的第一要素,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对此,庄德水表示,伴随着中央出台一系列禁令、规定,“官”不再好当必然是未来的大趋势。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进公务员聘任制了。年轻人需要调整就业思路:不要因为社会对公务员的“冷”或“热”而影响自己的人生,应该以更平常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