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五角大楼官员称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高超音速导弹试验,并认为这种导弹有能力突破美国现有导弹防御系统。相关报道引起世界各国媒体关注,针对此事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在境内按计划进行的科研试验是正常的,这些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
高超音速,是指物体的速度超过5倍音速(约合每小时移动6000公里)以上。高超音速武器在机动、反追踪和打击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实战化应用前景,但高超音速飞行对物体材料、动力和控制等技术要求非常高。要想成功研制和装备高超音速武器,是对一个国家国防工业实力的综合考验。
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制高超音速飞行器。至今为止,美国已经展开了多个高超音速飞行项目研究。其中,HTV-2飞行器能以最高2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2013年5月成功试验的X-51A“驭波者”飞行器速度超过了5倍音速,而X-37B空天飞机自2012年12月起就已经实现绕地球轨道高速飞行。这一项项高超音速武器研发的背后,离不开美国政府提出的“发展非核全球快速打击能力”的需要。
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俄、法、澳、德等国均在开展高超音速飞行技术研究。中国周边的印度、日本等国也一直积极研发相关技术。印度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 高超音速型号反舰导弹已经成功通过测试,速度可达6到7倍音速。
与世界各国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未来军民用航空器战略发展方向”这一普遍认知相一致,中国近年来也开始关注高超音速领域。本次引起世界媒体广泛报道的试验,是中国国防工业长期稳步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必称奇,中国更不会因此改变防御性国防政策。
相反,我们必须保持强大的威慑能力才能有效遏制战争、保护自身安全,也才能更加自信而坚定地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防工业发展迅速,研发、制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更加开放和透明,中国军队新装备在2009年以后曝光的频率越来越高——2011年歼-20首飞,2012年辽宁舰服役、运-20首飞,2013年“利剑”无人攻击机首飞、直-20首飞,这些都是中国国防工业进步的里程碑,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
但不管国家综合实力如何提升,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这一基本判断没有改变,为维护自身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总体需求没有改变。中国制定防御性国防政策既有其历史原因,也有重要的现实考量。中国的国家战略、发展道路、外交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都对中国制定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这些都不可能因为一两件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而转变。
(作者单位:工程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