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着带有‘北航’涂装的飞机翱翔蓝天时,我心中总是涌起强烈的自豪。”2013年6月9日,郝佳傲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作了主题发言。
然而,对于郝佳傲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本科学业的结束,也代表着6年博士路的全新开始。
“从小就有航天梦,小时候在探索频道看到飞机就很喜欢。”2009年,郝佳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来北航后更觉得如鱼得水,以往喜欢的很多东西恰恰都在北航,这里更接近我的兴趣。”
“人的精力投入学业后,自然对其他事情的关注就会少很多。”郝佳傲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他开始和学院同学组成兴趣小组参加无人机比赛,弥补“生活中缺乏的乐趣”。
高等工程学院是北航的教学实验平台,学院里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专业,这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学习课程,“我们09级54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如果想要设计无人机,每个专业和工种都有。”
2010年,郝佳傲和队友参加了“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创新大赛。从每天早上10点到夜里两点,7个人的团队用了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大尺寸无人机的设计。
在与大赛同期举办的无人机展览上,台湾成功大学航太系一位教授参观了他们设计的无人机后,留下了郝佳傲的联系方式。没想到,半年后他们竟得到了邀请,作为大陆第一支代表队参加2012年台湾无人机大赛。
“做工程,其实是非常无聊的。”在各类无人机的比赛中,唯一能让郝佳傲兴奋的只有两个时刻:一个是有了新奇、创新的想法;另一个是得到成果,“但得到成果和创新想法的过程很无聊,有可能长达数年。”
大一时参加第一届“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大赛汇报表演、大二时作为大陆第一支代表队参加台湾无人机创新大赛、大三时参与设计的无人机“鸭嘴兽三号”夺得“冯如杯”一等奖和首都“挑战杯”特等奖……
“我们把青春留在了北航,北航为我们的青春插上了翅膀,而我把翅膀装在了‘无人机’上。”郝佳傲在毕业典礼发言中这样总结。
然而,郝佳傲却通过参加无人机比赛发现了作品的缺陷。
在2013年年初第二次参加台湾无人机设计比赛时,比赛要求参赛飞机在40分钟内连续起降多次,且运载重物完成两点间的往返。没想到,郝佳傲团队设计的飞机在试飞时就迫降坠毁。
连夜开会总结,郝佳傲与队友找到了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我们设计的飞机可以参加创新性比赛、创意大赛,因为外观和设计理念都很新颖,但像台湾这类注重实用性的比赛,我们做的飞机的可靠性很差就显露出来了。”
“有的事情你想做深入,大学4年甚至硕士研究生时间都不够,可能读完博士也只能有肤浅的了解。”从大三开始,郝佳傲便进入了学校高水平实验室,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按照兴趣选择了流体力学专业,并且进入了李椿萱院士的课题组。
现已年过七旬的李椿萱院士,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80年,他带着十余年留美经历,拒绝了美国空军研究中心等四五家机构的邀请,回到国内继续潜心科研,这种状态触动了郝佳傲,“真正重要的是像李老师一样多学一些知识,虽然个人专业知识每年都有增长,但离解决实际问题还很远。”毕业后,郝佳傲已被免试保送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6年的博士路,“中间放弃的人很少,读不下去的人很多。”郝佳傲说,“一方面是心理问题,实际上这是非常孤独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业压力重,加上学校提高了研究生院的毕业要求。”
“其实大学我还是挺开心,我的优势是太容易得到满足,每一个小的结点的完成都会满足。”
在2009年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怀进鹏曾向新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若要做未来的领军者和领导者,我们应该如何做?”
在2013年毕业典礼的发言中,郝佳傲作了回答:“我的答案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航空要有自己的道路,吸取别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东西来取得比别人更大的进步。”郝佳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