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世界管道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 郭建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18日   05 版)

    中缅油气管道伊洛瓦底江穿越工程工地。

    本报记者 陈剑摄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资料图片)

    地图上看,有两条并行的管道,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为起点,一路向东北,斜穿缅甸,从中国西南边陲瑞丽进入境内。跨过云南后,以贵州安顺为分界点,一条管道延伸到广西贵港,另一条则直达西南重镇重庆。

    通往贵港的管道为天然气管道,总长度接近2500公里;直达重庆的为原油管道,总长度也在2400公里。

    自去年7月末开始,通往贵港的天然气管道,已为国内输送超过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原油管道建设也接近尾声,不久的将来,部分进口的原油,即可通过这条管道,从印度洋直接进入中国境内。

    “这两条管道的建成,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另外还增进了中缅两国的胞波友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人士表示。中缅油气管道,由中石油主导合资投建经营。

    2013年,也是中石油“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第20个年头。

    对这条管道的解读很多。但一个基本事实是,不久,我国就能通过中缅油气管道,每年接收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以及2200万吨原油。2013年,中国天然气和原油的进口量分别为500多亿立方米及28000万吨。

    发轫

    这条管线,无论从其意义,还是建设施工难度,都堪称一项“超级工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成为“净石油进口国”。能源短缺,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

    为此,我国一直在开拓自己的能源渠道,以确保能源供应。在这种战略思维下,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及中亚天然气管道相继贯通投产。

    但大量的能源仍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这条最窄处仅有2.4公里的海峡,长期以来,海盗猖獗,危机四伏,运量饱和。由此便有“马六甲困局”一说。

    早在2004年,中国就与缅甸政府就能源问题进行谈判。资料显示,缅甸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十,已探知的储量为25400亿立方米。当时,缅甸的天然气主要出口到印度、泰国等地。

    2006年,中缅双方就油气管道合作达成一致意见。2009年,谈判又推进一步,中石油与缅甸联邦能源部签署一份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管道项目的备忘录。

    经过5年谈判,中国终于在与韩国、印度等国的角逐中获胜。韩国早先介入缅甸天然气开发工程,印度则与缅甸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且两国就能源问题,有过初步合作方案。

    2010年6月3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时任缅甸政府总理吴登盛签署15项双边合作文件。随后,中石油与缅甸国家油气总公司签署《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股东协议》、《东南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权利与义务协议》和《东南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股东协议》。

    按照协议,中国将在缅甸境内建设并经营天然气与原油并行的两条管道,经营期30年。缅甸每年可下载天然气总输量的20%,以及200万吨的原油。

    当天,两国总理共同触摸耀眼的电子球。与此同时,早已候命的施工人员也开始施工。

    这标志着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

    有评论指出,中缅油气管道,将成为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及海上通道之外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并有望解决我国西南短缺能源的问题。之前,能源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西南地区。

    这一期望,在3年之后变为现实。据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能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当地部分住户的燃气灶上,已经点燃了缅甸的天然气,并且价格较之前,有大幅度下降。

    中缅油气管道原油首站的马德岛,30万吨级原油码头以及12个10万立方米储油罐,也已准备就绪。不久,这几个庞然大物就要派上用场,西南地区产业发展、经济腾飞,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形象

    这条管线,也是中国企业展示其国际化形象的大工程。

    “中石油是一个国际化企业,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是中石油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实践。”中石油人士表示。

    伴随着中国的能源短缺,中石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实施“走出去”战略。

    1993年,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同年,中石油在国际竞标中,获得秘鲁百年油田的开采权,拉开了中石油海外进军的序幕。截至目前,中石油已经在30多个国家投资项目。

    中石油在开展海外项目的同时,也有“负面”困扰。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亦如此。

    早在谈判之时,就有环保组织提出反对意见。有组织称,中国在缅甸的工程,将会引发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甚至有更激进的组织称,中国是在夺取缅甸的能源。开工之后,质疑声音更大。

    2011年,缅方因为环保原因叫停了密松水电站项目。投资的中资公司,损失惨重。这一事件后,中缅管道项目更是不敢大意。

    缅甸是一个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油气管道所经之处,免不了要对地表产生影响。尽管该项目拿出了最专业的环保施工及恢复技术,但困扰仍然存在。“缅甸政府转型非常快,一个老太太就可能叫停一个项目。”东南亚油气管道公司一名高管说。该公司负责中缅管道在缅甸段的建设与运营。

    为此,东南亚油气管道公司成立专门的公共关系部,与一些质疑的组织展开一轮轮解释、对话甚至博弈。公司邀请对方代表,实地考察项目地,并向媒体提供详尽的环保资料,尽量做到工程的透明化。

    这种态度和做法,赢得了不少国际组织的认可。

    为顺利解决征地以及为降低日后运营风险,东南亚油气管道公司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积极和当地居民、社会组织及政府处理好关系。3年中,中石油和原油、天然气两个合资公司投入2000多万美元,本着“善意、诚信、双赢”的原则,为管道沿线的社区建设学校、医院、水井、电力设施等。

    这一个个“义利结合”的举措,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形象。缅甸副总统吴丁昂敏乌曾在公开场合对中石油表达过赞誉和感谢。

    中缅管道天然气项目的一个外资股东的代表也评价说:“在这个项目上,中石油符合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企业形象。”

    实力

    从工程难度上看,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极具挑战性。

    “在缅甸,挑战无止境。”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总经理姜昌亮说。

    在谈判之时的2007年,中石油有一名高管到缅甸考察项目。沿着初设线路走了一趟后,这名高管感慨道:“要是中石油能完成这个项目,一定会在世界管道建设史上浓墨重彩写上一笔。”

    “西气东输”的一名外国监理也曾感慨道:“敢于接手这样的工程,是非常了不起的!”

    缅甸境内,近800公里的管线中,要经过一段海底管道,穿越8条海沟,两条大河,一个海拔落差达1380米的若开山脉。更不必说中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地震、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段。

    更大的一个难点是,缅甸社会发展较慢,缺少水文、地质等详尽的资料。因此,工程的初设方案,并不完备。

    马德岛标段,初设上只说“在马德岛开山取石”。可问题是,关于马德岛的资料,几乎没有。施工方的高管,很长时间都在马德岛上考察,采石分析,最终才解决石料问题。

    马德岛原油码头及储油罐的建设,需要大约10万立方米混凝土。一般在大街上见到的混凝土搅拌车,其装载量不过10立方米。也就是说,完成这两个工程的建设,约需要一万次普通混凝土搅拌车运输。

    而缅甸的社会依托差,当地原材料和设备供应都非常短缺,原材料只能通过海运解决。

    缅甸最大的河流伊洛瓦底江,工程师甚至找不到近些年的水文资料,导致选择及管道穿越时,都存在很大困难。

    管道所经之地,道路基础也非常差,很多地方甚至根本就没有路。

    从东南亚油气管道公司总部所在的城市曼德勒出发,一路向西南方向,到天然气管道的起点皎漂站,路程不过400公里。缅甸籍司机一路辛苦,两天共花了20多个小时,才赶到目的地。其间,同行的车辆多次爆胎。

    “从没走过这么艰难的路。”有人感慨道,“行车都这么困难,管道工人得多辛苦!”

    缅北是武装冲突比较多的地区,地方武装力量的人员经常荷枪实弹出现在道路上,枪炮声也不绝于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3年艰难的施工,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终于按期完工。一根根管道被石油工人焊接起来,连成并行的两条管线,延绵2000多公里(含国内段),且一次焊接成功率高达98.68%。

    “这是我所看到的最难建设的管道工程,我无法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一个团队在30多个月内完成建设任务。”美国管道专家巴斯特·格雷说。他曾两次赴现场踏勘。起先他曾说,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个空想”。

本报记者 郭建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2月18日 05 版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留在村里种地
世界管道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