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创造历史闯进4强的中国男子冰壶队不敌加拿大队,无缘决赛。由于训练,宋悦并未披星戴月地见证“奇迹”,“得找视频看看。”这个16岁女孩儿不会轻易错过国家队的比赛,“我非常向往像他们一样站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为国争光。”
作为伊春冰壶队的一员,宋悦对有幸同场竞技过的中国冰壶“四朵金花”情有独钟,“我期待她们能站在冬奥会的领奖台上,这次虽然打第7,但我仍为她们骄傲。”有中国队比赛时,宋悦就和四五个队友赖在体校的电视房,盯着42寸的电视,吃着薯片,研究每个壶的策略。但电视房“9点就关门了”,有的比赛只能“上网看重播”。
起初接触冰壶时,14岁的宋悦并不热衷,“来到体校,谁也不认识。在家都是爸妈给我洗衣服,在这里都得自己来。”一天3次、8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让初来乍到的宋悦吃不消了,“我卡到过冰壶上,卡到过起踏器上,有时都卡得很难动弹。”但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收获省里第5名,让她“真的离不开这个团队了”。宋悦意识到“我们能在更大的赛场上,甚至代表中国比赛。”
在教练冯雷看来,冰壶选材困难的当下,“真有出类拔萃的,一眼就能被上面挑走”,但更多运动员在体校毕业后“学点手艺、上个大学”是更好选择。“国内关注冰壶的人太少了,我们想看国外比赛视频都要用翻墙软件才能找到,国内冰壶的消息一年到头都更新不了多少。”毕竟,开展冰壶项目的“说是东三省,但只有哈尔滨和伊春算是有,每年打比赛队伍都特别单一,人少得有时教练都得上去打。”2010年,为打造“冰壶之乡”,伊春建了条件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冰壶馆并成立冰壶队,但至今一线队加少年队仅有22人。为了招揽学员,冯雷自制了“小传单”却未见起色,“打冰壶很贵,我们有这个条件,却没人知道这个项目。”
与冰壶一样,滑雪在多数人眼里概念很笼统,至于细分后的项目,能区分的人并不多。何伟是国内自由式单板滑雪顶尖选手,作为首位站上世界单板滑雪巡回赛最高6星级赛事、首位完成空中斜向转体900度的中国人,这个90后的小伙子更关注首次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的自由式单板滑雪,“这个项目并没有中国人参加。”
何伟常和热爱滑雪的朋友“混”在一起看比赛,“有选手动作做得特别范儿,大家就会觉得他太‘疯’了,让人吃惊。”激动之余,何伟偶尔会想到“我们怎么才能去参加冬奥会呢?”电视上腾空飞转的国外运动员大多和何伟一样是职业滑手,没有专业队的管理、“朋友就是彼此的老师”,但许多国家在大型运动会前夕会举办选拔赛,“前4名就能参加冬奥会”。可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的通常是专业队的运动员,“我们这样的民间滑雪选手,不太可能有机会吧。”
但14岁触碰滑雪的何伟一开始便是沈阳体院单板滑雪队的专业运动员,“在专业队,单板于我只是比赛,而现在单板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练了3年U型池后,因“不习惯被拘束”,17岁的何伟离开专业队,只身前往北京,在南山滑雪场接触到了单板自由式滑雪,“这个项目的自由度和花样更多,每去一个新的场地都不同,滑U型去到哪儿场地都一样。”由于当时还不是奥运项目,单板自由式滑雪更多在职业滑雪界风靡,慢慢的,冬奥会对何伟这样的职业滑手来说成了“顺其自然”的梦,“我就想多创些新动作,拍些滑雪视频,记录一下和朋友都去了哪些雪场,做过哪些好看的动作,分享给更多人,如果他们觉得很帅很酷,可能会来参与这项运动。”至于哪个项目在冬奥会拿没拿金牌,何伟并不关心,“金牌只能证明这个项目上中国有这个水准的选手,但普及程度如何,在我看来更重要。”
同样没有中国面孔出现在赛场上的还有冰球。与早早脱离专业队的何伟不同,王大海30年冰球生涯中,有17年在国家队,连续15年参赛、当了8年队长,现在又当了两年教练,中国男子冰球“所有国家队参赛纪录、比赛得分和场次纪录,都是我保持的”且“至今无人超越”。4届亚冬会两次第3名、4届全国冬运会3次冠军,这个3届冬运会的最佳运动员却“从进队起就没机会参加冬奥会”,“奥运会是世界排名前12的队伍才有资格参加,我们目前排在第38位”。
王大海渐渐习惯了坐在电视前看冬奥会,“电视播得少,我就在网上看,但卡得厉害,就刷朋友圈看进展。”有时,画面里的“熟人”让他如临赛场。张虹夺冠那天,王大海和20多个队员一起看直播,“张虹就是哈尔滨体工队的人,我们以前住一个楼里,都认识。她夺冠我们很振奋,她纠结我们也跟着纠结,结果真行,没人比她滑得快。”
结果出来后,王大海的朋友圈“随便刷新,都是‘张虹为中国争光、为哈尔滨争光’。”只是张虹身披国旗的一刻,让王大海不禁想起中国冰球最辉煌的时候,“2000年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中国队取得每一场胜利时,五星红旗都会升起,那种骄傲和自豪的感觉,是任何事情都无法代替的。”
本报北京2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