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每年夏天都是那么精彩。我有幸作为校媒记者参加了两届国网冀北电力社会责任寻访活动,每次寻访活动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无论是承德还是唐山,基层电力系统的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我,也激励着我。印象最深的是唐山康复村的“村民”,是一茬又一茬的电力工人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康复村是1992年唐山政府及各类公益组织募资建成的无障碍村,村民均是在唐山大地震中造成下肢瘫痪的灾民。自落成之日起,村里常常迎来唐山供电公司的年轻人。1996年5月25日,国网冀北唐山供电公司志愿者们10人一组,轮流将坐着轮椅的10位康复村村民抬到山顶。360多级台阶,半小时,他们汗流浃背。村民说:“他们流汗,我们流泪。每一个脚步都重重地叩在我的心上。这辈子,我永远不会再忘记!”
村里大部分村民都五六十岁了,起初甚至连电脑开机都不会,然而在这些村民中,很少有人不会上网、发微博,甚至还不乏几个花甲的“微博达人”。 他们都是供电公司员工手把手教出来的。
2012年6月,韩村长的夫人“康复村-百灵鸟”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刚听别人说唐山市博物馆建好了,里面又是什么样呢?”很快,冀北唐山供电公司的“sjy小”回复了:“第一时间和你们负责人联系,会竭尽全力帮忙的!”三天后,青年志愿者们便推着村民参观了新博物馆。
自1992年康复村建成至今,供电人就未曾离开过。这不仅是一种恒心恒力,更是一种品德和境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走到百姓中间就会有答案。供电人的努力,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原动力。
王会玲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驻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参加了两届寻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