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深圳的人,会惊讶于这座城市有如此多的公园和绿地,遍布市区的成荫绿道、植被繁茂的公园,使深圳成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城市之一。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开门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环境,地处亚热带的深圳,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让这里市容整洁,交通有序。
仅从绿地覆盖率和公园数量来看,深圳已不输于国内任何一座城市,但在深圳城市管理者眼中,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深圳的绿化质量与市容环境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已成为城市最大的综合竞争力,如何让“美丽深圳”变得更美丽?深圳城市管理者认为,一流的绿化水平和市容环境更是国际化城市的基本要求,深圳想要在城市管理上继续领跑全国,必须通过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城市环境。
综合考核促市容环境再上新台阶
深圳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广泛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城市容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深圳的城市管理水平在国内大中城市中保持着领先优势。但城市管理者清醒认识到,想要保持现有的领先地位,必须在日常管理的长效化上下功夫。
从2013年起,深圳城管局开始对全市57个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地考核评价,并对季度和年度考核成绩进行排名。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经费对成绩突出的街道办事处给予季度和年度奖励,对季度考核结果一年内两次以上排名最后或两次以上考核不达标的街道,各区将对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
实践证明,市容考核的“指挥棒”效果显著,通过每季度的综合打分排名、公开通报结果和实施奖惩机制,各区各街道对市容环境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各区累计在环卫工作上的投入超过10亿元,工作模式也逐渐由过去“运动式”、“应付式”向“常态化”、“长效化”推进。
在考核的导向作用下,各街道市容环境工作重心开始向背街小巷、城中村、老旧工业区和农贸市场等难点区域延伸,这使得以往在边远地区较为常见的占道乱摆卖、乱张贴及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等城市顽疾基本消除,绿化景观明显提升,城市管理整体工作开始向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的方向转变。
随着市容环境大幅度提升,全市呈现出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秩序规范的新局面。2013年最后一季度的考核结果显示,全市各街道得分分值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这表明,深圳整体市容环境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探索垃圾减量分类新模式
“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走在深圳市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贴近生活、耳熟能详的垃圾分类宣传横幅标语提醒市民不要随手乱扔垃圾。
垃圾围城是很多城市的切肤之痛,深圳也不例外,数据显示,全市生活垃圾处置量约为14000吨/天,年均增长在8%左右。目前,深圳的垃圾填埋场已严重超负荷运行,已立项的两个垃圾焚烧厂项目在周边居民“邻避效应”的阻滞下,至今无法完成选址、施工。
为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2013年,深圳将创建500个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单位(小区)列入市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之一,以“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全民动员”为原则,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试图建立“减少产生——资源回收——分类处理——能量循环”的可持续垃圾管理体系。
为了推动这一目标实现,市城管局研究并起草《深圳市垃圾减量分类管理办法》,研究并制定了《深圳市住宅小区垃圾减量分类启动补贴和减量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垃圾分类前期投入保障机制和减量分类激励奖惩机制,积极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市场化运行模式,从法规、政策和经济等方面确保工作推动成效和可持续性;完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政府补贴机制。
“垃圾分类最难在于改变居民习惯,培养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经常分不清垃圾如何分类、扔垃圾没有分类意识等情况,该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举办“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厂、进社区”宣讲普及垃圾减量分类知识,对有关管理、督导和作业人员分期分批进行指导培训,联合人大、政协、团委、义工联、媒体,以及社会环保组织定期举办一些市民喜闻乐见的公益活动、辩论会。
如今,罗湖区爱国路天景花园的居民已经习惯生活垃圾固定在每天早、晚的7点到8点之间投放。错过这个时间,只能将垃圾放在家中,等待下一次固定投放时间了。作为市城管局直属的50个垃圾分类试点之一,仅仅半年里,这个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情况几乎达到与台湾同步的水平。
福田区的翰岭院、南山区的星海名城等示范小区目前也在采用这种“定时定点相对集中”的投放方式,在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下,小区物业公司组织开展本住宅小区的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同时成立由业主代表、物业管理人员为主的志愿者队伍,通过“邻里”、“熟人”上门入户辅导,面对面督促,提高居民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归并垃圾投放点。目前这些小区垃圾减量率已达到30%左右,减量分类效果初显。
与此同时,以市城管局为代表的机关单位垃圾减量分类模式,推行“低碳办公、绿色就餐”后,一次性办公用品、用具,以及机关饭堂的剩菜剩饭均大幅减少,厨余就地生化处理,加工成有机肥;以盐田海鲜街为代表的餐饮减量分类模式,利用垃圾转运站建设预处理设施,对餐厨(厨余)垃圾进行油水分离、生物降解,提取生物柴油和加工有机肥料;宝安区沙井街道壆岗盛芳园,以物业公司为主导,充分依靠村董事会,探索出“原村民统建楼”垃圾减量分类模式。
虽然目前垃圾减量分类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旧面临重重困境: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部分试运行的示范单位(小区)效果不佳;还没有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统计制度;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圳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绿化提升创造“深圳质量”
家住在南山区后海片区的市民张小姐已经在深圳生活十几年,自从离家不远的深圳湾公园建成后,每个周末,她都会和家人一起到这里来骑骑单车、吹吹海风,在她看来,这个公园连着蓝色的大海与绿色的城市,最能展示深圳这座山海城市的魅力。
尽管深圳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已达国内一流,深圳城市管理者认为,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深圳仍有不小的差距。
2012年,深圳召开了建市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城市绿化工作会议,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用8年时间开展“城市绿化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的生态化、人文化、精细化和均衡化水平,到2020年使深圳城市绿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3年,深圳继续推进特色园林绿化建设,来自深圳市城管局园林处的数据显示,全市用于绿化提升建设的资金近25亿元,道路绿化改造提升137条,新建公园28个,改造提升52个。随着南山区的花海长廊,立交桥悬挂绿化,福田区社区公园提升、盐田区的海滨栈道等特色园林项目的建成,不但城市景观得以提升,还丰富了市民的日常休闲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截至2013年年底,深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已达到45.07%,绿地率为39.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平方米,拥有各类公园869个。
2013年11月,深圳制定了《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十项措施》,提出从加强生态控制与保护、推进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建设、高质量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加快打造“公园之城”、大力发展立体绿化、以节约型绿化提升管理效能、发动全社会参与推进绿化产业发展等10个方面,全面提升深圳全市绿化水平。
在经济社会发展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型中,城市管理者提出创建“深圳质量”的绿色品牌,进一步提高绿化规划水平和建设质量,把深圳特有的环境优势和文化内涵融入城市绿化建设中,打造更加绿色生态的宜居城市;进一步提高绿化养护质量,对城市绿化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创新市、区、街道三级城市绿化管理模式,规范强化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依托数字化城管系统,积极开展绿地资源普查工作,建立绿地地理信息和绿化监管系统,从而形成“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监管落实”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全市绿地养护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园服务品质,构建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构成的森林生态游憩带,体现自然、生态、绿色、野趣的特点,为广大市民创造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进一步完善绿道网管理运营。
深圳城管局负责人表示,随着美丽深圳绿化提升行动的顺利实施,深圳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道路将成为特色鲜明、四季花开、赏心悦目的景观长廊。同时,加强住宅小区和庭院的绿化工作以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化新格局,让全体市民共享城市绿化的成果。
崔嵩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