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7年8月的光明新区,承载着深圳市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发展布局的重大使命,成立6年多以来,光明新区以23.5%的年平均增速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新引擎。然而,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光明人更津津乐道的是这里的“绿色”。
2013年,光明新区被确定为全国8个“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这是继全国首个“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和“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后,光明新区摘得的与“绿色”有关的第三项荣誉。
光明新区与“绿色”的深度融合绝非偶然。
成立之初,光明新区就提出“一城两轮、绿色低碳”发展思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开发、先绿化后发展”,致力打造“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一流城区、一流园区”的现代化绿色新城。
6年多来,光明新区不仅率先编制绿色新城建设系列规划,而且在实际建设中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系统、绿色城市形象等七个“绿色”强力推进“国际化、现代化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全面打造“深圳绿谷”,加快建设绿色新城。
正如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所言:“绿色,是光明新区最鲜明的特质。”
绿色产业助推“深圳绿谷”
在光明人的“绿色梦想”中,绿色产业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并列为“绿色新城”建设的三大支柱。
继一期投资245亿成为深圳建市以来最大单体投资项目并成功实现量产之后,去年11月第十五届高交会期间,华星光电投资244亿元二期项目正式开工。作为平板显示行业的“旗舰”,华星光电每产生1元的产值,就会拉动上下游配套链条4元左右的产值,在形成每月12万片基板的理想产能后,预计每年将拉动近500亿元的配套环节产值,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2013年初,光明新区提出“加快打造‘深圳绿谷’,全面建设绿色新城”,这让光明人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打造新型绿色产业园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并由此带动新区经济驶入“快车道”,加快实现“弯道超车”。
以光明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园区为例,该园区目前已聚集华星光电、日东光学、华映显示、欧菲光等规模以上企业28家,构建了完整垂直产业链,成为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
以新型绿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光明新区提出以“产业绿化、企业绿化、产品绿化、技术绿化”的“四绿化”目标,明确以循环经济、自主创新为核心,重点引进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型电子产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的太阳能光伏和LED等“绿色朝阳产业”。
与此同时,光明新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服务、创意技术研发、数字动漫、影视节目、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加快推进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腾讯研发总部、招商局“智慧城”三大项目的落户。
在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光明新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生态化改造步伐。在园区规划、厂房建设、产品设计、原料、制造、运输、使用到弃置和回收等环节,全面降低园区的碳排放和能耗。目前,华星光电单位产值水耗为7.13立方米/万元,单位产值耗电693.38度/万元,远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目前,光明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平板显示,LED、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绿色产业集群”。而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实现产值758亿元,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绿色产业,已成为光明新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绿色基因植入城市发展每一个细节
在光明新区,这里不仅统一配置了节能设施太阳能热水装置的辅助加热设施,还严格按照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走进新落成的群众文化体育中心,能感受到自然通风采光系统、太阳能集中热水与空气源热泵辅助热水系统等自然与科技结合带来的惬意与舒畅。
早在2008年第四届绿博会上,国家住建部即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光明新区成为部、市合建的首个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
此后,为解决绿色建筑推行难问题,光明新区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确定了“四个百分之百”标准,要求保障性住房项目100%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城市更新项目100%实施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项目100%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和启动区内的社会投资项目100%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同时要求所有项目全部依山就势进行规划设计、设置外墙保温体系、采用节水设备、研发类厂房及住宅类项目高层设计并设置地下室。
为解决绿色建筑建设成本高这一难点问题,光明新区因地制宜,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立体绿化”等符合中国南方气候条件的技术。初步估算, 31个示范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014吨、减少碳排放1.24万吨、节省运营成本946.7万元。
截至2013年底,光明新区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的项目共116个,总建筑面积约596.1万平方米。建成光明集团保障性住房、同富裕二期安居房等5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认证项目累计达20个。这其中,既有政府投资项目,又有社会投资项目,无论数量还是分布密度上,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都位居全国前列,光明也由此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绿色建筑通过认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示范类型最全面的区域。
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的示范引领,绿色生态建设已由“强制”变为企业和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许多企业都积极主动采取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进行园区建设。
在光明新区,作为城市的骨架和血脉,道路同样被注入绿色的基因,成为新区绿色新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位于光明新区华夏路地下的一段共同沟最近成了热门的“景点”,作为光明新区“绿色交通”的典型代表,该项目吸引了很多外地城市的管理者前来“取经”。
全长1300米的华夏路共同沟设置于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下,目前沟内已有给水管、电力电缆和弱电电缆等投入使用。
共同沟是在城市主干道地下的大型管涵,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国内还是全新事物。光明新区成立伊始就提出以21世纪的标准和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绿色新城。按照“四先四后”的建设时序,打造城市共同沟被写入新区总体规划。
至今,光明新区已经在华夏路、光侨路和观光路三条市政道路建成共同沟8.5公里。随着一批新的市政道路陆续动工,规划制定的总长22.3公里的目标将全面实现。
在业界专家看来,以共同沟方式铺设管线,能充分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且方便养护和管理,避免了对道路反复开挖,降低了对交通和城市景观的影响,同时避免了因管线遭到破坏而引起电力供应中断、通信线路故障、自来水爆管、燃气泄漏等。
此外,光明新区还在全市率先采用LED绿色照明系统,光明大道是全市首条采用LED照明系统的绿色道路,以此起点,新区新建道路全部采用LED照明,使用3年来,LED路灯充分展现了低光辐射污染、低能耗的优势,与普通照明灯具相比,每年每百公里耗电费可节约800万元。
让绿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绿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自觉行为,从而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光明人“绿色梦想”的落脚点所在。
在光明新区,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光明大道、光侨路等九纵八横17条主干道路及30多条支路,都按照绿色道路标准建设,实现了人车分流、快慢分离、公交优先,路面采用降噪透水沥青,人行道采用透水砖,有效降低了城市热岛。
除了在城市主干道路践行“绿色实践”之外,光明新区还致力于绿道网、绿色慢行系统的建设,努力实现“把乡野引入城市,把市民送到田园”的绿色城市设想。
目前,光明辖区内已建成串联起山、水、林、天、人文等景致的5号区域绿道90.7公里,被列为深圳市4条区域绿道示范段之一,围绕新城已建成慢行和步行“绿道系统”20.7公里。
此外,光明新区还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了光明新区新城公园、明湖城市公园等公共绿地和绿色空间;大力实施幸福社区建设工程,在28个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公园;在区域重要节点、重要路段,以增加绿量为主要举措,全面加强绿化美化,改善居民工作和生活环境,力争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面积达1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56%。
为引导辖区市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光明新区还建立了生态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在社区推行以区分厨余垃圾为重点的垃圾分类工作,根据社区规模引进安置微生物降解设备,厨余垃圾经24小时高温降解后,全部转变成有机肥,从源头上将餐厨垃圾就地处理,实现了“餐厨不出小区”。同时,积极完善与生活垃圾分类相配套的收运系统,推广以密闭垃圾桶收集、小型动力车运输、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转运的高效收运模式。目前,光明新区已建成41座垃圾转运站。
光明新区还通过“社区公园绿化、道路绿化、侧而绿化、屋顶绿化、建设草坪”在社区内推广立体绿化,同时大力开展文化社区、绿色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走向深入,光明新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区”。随着绿色产业加速集聚,绿色建筑加快集群化,绿色生活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光明新区,正在把绿色创想变为现实。(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