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两会“眼睛”连接庙堂与乡野

王小丫:想让民众关注两会 两会须先关注他们

本报记者 崔丽 王梦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13日   03 版)

    2014年全国两会闭幕之际,一个萦绕在不少记者心头的问题是:“两会关注老百姓,但老百姓关注两会吗?”

    “关注。而且是,越来越关注。”央视财经频道的一位记者回答起来,语气格外坚定。她就是王小丫。

    没错,就是那个曾经主持《开心辞典》的王小丫。或许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她带着一档叫《小丫跑两会》的栏目,已经跑了14年两会,而且“越跑越觉得有动力”。

    这位“老两会”说:“14年前,镜头里的老百姓会冲我问:‘啥是两会?在哪儿开?’现在,他们会主动说:‘小丫,你能不能见到代表委员?我有个意见,能不能帮我反映反映?’”

    用王小丫的比喻,14年的记录“好像一部长篇小说”。在“关注民生”这一大主题下,10余年时光流转,她和财经频道同事一手打造的《小丫跑两会》,不仅记录下“百姓”与“两会”的情感纽带,“而且,连里面的普通人,都带上了某种命运感”。

    两会镜头中的“命运感”

    这种“命运感”,指的是曾出现在节目里的、际遇被改变的普通面孔。在王小丫眼中,他们可能因为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种种民生困扰,而被镜头捕捉、记录。如今,这些人身上,都能折射出时代变迁。

    “比如一位残疾人,10年前,他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不充足’的一个注脚;5年前,我再次回访他时,民政福利已经为他的生活‘兜起了底’。”王小丫说。

    什么是两会?有人说,就是代表委员们于庙堂之上,共谋国策。在财经频道制片人李彬彬看来,两会“居庙堂之高,但绝不该处江湖之远”。

    “两会,就该连接着庙堂与乡野。”王小丫说,“我们记录者就是两会的‘眼睛’。”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浓墨重彩地提及。王小丫认为,连接庙堂与乡野的核心是“民生,民生,还是民生”。

    两会期间,很多普通的面孔被镜头记录。

    这一次,小丫的“两会”从春节过后就开始了。以棚户区改造和养老为主题,小丫和摄制组跑遍了大江南北。

    在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居民裴建军家,小丫看到,他住的地方“没有绿化,住房简陋,用水困难、居住面积狭小”,甚至要几百人共用一个厕所,“不分男女,每个人到厕所门口必须先咳嗽一声,如果里面也有人咳嗽,后来的人就只能站在寒风中等待。”小丫说,这个地方因此得名“咳嗽厕所”。

    在河北肥乡县前屯村73岁老人的肖家福家,小丫看到,他的养老生活“能吃饱饭,能穿暖衣”,但他常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孤独”。“我想进村里的互助幸福院,跟书记说了好多次,但幸福院床位紧,没地方。”老人的这个诉求让小丫久久不能忘记。

    给小丫留下印象的还有,苦苦求职路上的女大学生韩婷。在应届毕业生将达727万的新一轮“最难就业季”,她“简历投放了十几家,现场招聘会参与了5次”,虽然每次都信心满满,但总被一些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拒之门外。在这些“门槛”中,也包括性别歧视——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因性别原因没被录用的比率比男性高4倍。

    “别以为两会离你很远。”王小丫感慨地说,每年2~3月,她一“扎”到乡野地头,看到一张张普通人的脸,想到的就是——“保障房”、“养老”、“就业”。这些需要政府真金白银投入的领域,哪个不是千钧之重?

    民生困境正是两会议题

    居庙堂之高的两会,并没有忘记处江湖之远的乡野。事实上,普通民众的困境,正是代表委员的议题。“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人”,民生之忧,正是施政所向。

    今年两会,王小丫重点关注的就是“棚户区改造”问题和养老问题。“因为‘住有所居,老有所依’是民生保障的底线。”

    这呼应了庙堂之上的关切。

    对保障房建设,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十二五”规划里,已经确定要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今年两会上,“保障房建设”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人统计,其中有227个字专门谈到保障房,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关于养老问题,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据王小丫梳理,在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至少有80份专门关注了养老”。

    关注聚成合力。以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房建设为例,今年以来,包头居民裴建军的命运已经改变——从“20平米挤了三代人”的棚户区,换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他身后,则是包头近3.1万同样正在告别棚户区的群体。在辽宁阜新、黑龙江哈尔滨,王小丫说,她看到了一个个“裴建军”,正在政府兑现的承诺里,安居乐业。

    曾经在李克强总理镜头中蹦来跳去的“小屁孩”,如今已和爷爷一家搬进了新居。在宽敞明亮的新居,烫起卷毛头的“小屁孩”偎在小丫怀里,一脸顽皮。

    “我很高兴能记录下他们的脸,从悲到喜。”王小丫说,“经常有人说‘两会与我们无关’,但是在一些你所不知道的角落里,人们命运的改变,正得益于两会的鼓与呼。”

    对这种“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正能量,即使是习惯于“拍砖”的网民,也相当认同。王小丫记得网民“多事的猫”在节目后留言:“城市建设,在拆建、去留间选择,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勇气,也测试着城市管理者的悲悯之心。”

    好“眼睛”离不开思考

    当然,当好一双“眼睛”,离不开思考。

    王小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在采访多地棚户区改造中,发现了共性问题——资金压力如何解决?未来资金链如何保障?

    “我记录的那些城市中,经济实力都不算强。面对‘资金紧缺’和‘改善民生’的压力,主政者们也希望在两会上找到答案。”她说。

    比如,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就坦言,改造棚户区的76亿资金,“很大一部分要靠银行贷款”;包头市市长包钢推算,按照目前的棚户区改造进度,3年内,包头每年要拿出20%的财政收入;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也苦恼于同一件事:“老矿区”阜新的棚户区改造面积,占全省的30%,但财政收入只占辽宁省的1%,“再干900多万平方米(保障房),投资估计200亿元以上,资金问题越来越难解决。”

    这些问题,王小丫也带上了两会。会场上的记者,多数习惯于围着高官“问风向”,但她是“带着一肚子问题”来的,专门找经济专家、金融专家以及与这些省市有关的代表委员来寻找答案:“代表(委员),您给出出主意?”

    有人总结,王小丫的“两会”,从来都是有面孔、有互动的。正因为此,“老百姓也开始关注两会了”。

    王小丫说,14年来,她曾经在演播厅里“跑过”两会,连线“跑过”两会,也采访代表委员们“怎么开会”。但如今,她悟出了一句话——想让老百姓关注两会,两会必须先关注他们,“这是一种温暖的互动,也是一种良性的建设”。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崔丽 王梦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13日 03 版

两会“眼睛”连接庙堂与乡野
“一张纸献爱心”惠及三千贫困儿童
广东青年网商联盟创立粤西创业中心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欢迎订阅《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