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3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咬定改革不放松

——写在全国两会闭幕之际

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13日   01 版)

    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如舆论此前所期,此次两会以鲜明的改革基调和开放透明的姿态,完成了自己共商国是的使命。

    在代表委员的注目下,李克强总理走上讲台,交出他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抓拍到了总理健步上台的生动瞬间,媒体刊发照片时,使用了“背水一战”这个别具深意的标题。

    “改革”以77次的高频率,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实在,鲜活,接地气,有担当,是舆论对报告的一致评价,这正好回应了报告起草小组成员的一句话:总理自始至终参加起草,要求“做不到的不要写”。一位人大代表会后评论说,讲问题很客观,说成绩有分寸,谈未来有底气。未来的底气是什么?或者说,高居报告关键词之首的“发展”的底气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深化改革。

    在陈述改革决心时,李克强庄严承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代表委员对一府两院报告进行审议讨论,对财政预算加以审核,对改革方案的落实出谋划策,对各种矛盾问题进行充分探讨与交流之后,共识已经达成,路径已经明晰,接下来,就要以勇气和决心、以实干和担当,齐心协力推动改革。

    达成共识不易,将思想上的认同付诸行动,更难。很少有人态度鲜明地拒绝改革,但真正地推动改革,既要向既得利益者开刀,动“自己的奶酪”,又要摆脱制度惯性、路径依赖,这就变得异常艰难。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媒体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当总理念到“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时,旁听的国家发改委官员脱口而出:“这做得到吗?”专项转移支付背后,是巨大的部门利益,“你要拿人家一个事权,人家不跟你拼命吗?”更重要的是,专项转移支付是跑部钱进的重要来源,一有困难就伸手,一有压力就放粮,计划经济的“阑尾”在这里时不时就“发炎”,一旦割掉,难免让许多人不习惯。

    这只是观念束缚和利益藩篱的一个缩影。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从易到难,普惠改革基本完成,留下的“硬骨头”越来越难啃。两会上,一些观点鲜明的意见表达,比如叫苦行政审批过多、费用过高,要求住建部放权;国企要补贴,民企喊松绑;部门法规打架,企业遭殃挨罚之类,其实都指向关键词:观念革命和利益调整。

    简政放权,涉及政府权力的收缩;财税改革,关乎事权的调整;财政预算公开,限制了跑部钱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打破了垄断的坐享其成……所有这些改革都将产生激烈冲突,改革过程中也难免遭遇巨大障碍和阻力,但我们应当坚定这样的信念,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和压力,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停滞,不回潮,逆水行舟, 屏息奋力,将改革蹄疾而步稳地推进下去。

    两会上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共商国是的代表委员们,在会后,将是政府部门的领导、企业的老总、社会各界的精英,你们有责任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创新试点的先行者,打破利益固化的先锋。敢涉险,不退缩;敢担当,不观望;敢实干,不懈怠,方能变蓝图为实践,变梦想为现实,方能让顶层设计、改革共识变成切实可行的举措,携手共进的行动。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分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对于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而言,你或许不关心改革,但改革却会影响你。教育资源均衡,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行政审批减少,创业门槛降低,养老制度改革……所有这一切,都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

    在改革的浪潮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改革的成败,将由每一个人分担。变旁观为参与,变抱怨为付出,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共同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13日 01 版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闭幕
咬定改革不放松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三个“一亿人”怎样城镇化
中国空军搜寻失联客机黑匣子信号
“医患关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稿
六成受访代表行使过询问或质询权
中国青年报微信账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