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年时间,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东山村的青少年活动从“无暇顾及”变成“专业操作”。推动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正是由团晋江市委成立的青少年服务中心基层工作站。
从2011年6月开始,团晋江市委尝试通过购买服务,向社工事务所购买专职社工,派驻全市各镇、街道以及经济开发区建立基层服务站,开展关爱帮助和服务青少年成长活动。由于效果好,服务站的数量已经由最初的两个增加到20个。
“这是推进青少年服务社会化,创新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尝试。”团晋江市委负责人说,晋江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团市委以“推进枢纽型团组织实体化运作”为核心,一方面构建组织枢纽,一方面加强服务实体建设。
让社工服务更贴近需求
村里小学生放学或周末经常处于家长失管状态,这个问题一度令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谋独苦恼不已。两年前刚毕业的蔡丽珊是青少年服务中心派驻磁灶镇东山村工作站的社工。她和村委会共同努力,办起“课后四点班”和“周末总动员”成长工作坊,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
“小蔡做青少年工作很专业,她采用邀请志愿者和高年级帮低年级学生辅导功课等方式,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东山村团总支书记张谋禁告诉记者,小蔡办起了一个青少年热线,原来一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孩子经过小蔡的心理辅导变得开朗了许多,也更主动融入集体生活了。
“每个服务站会依据‘328菜单’开展工作。”团晋江市委负责人解释说,“3”是指整理档案资料、预防青少年犯罪、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3项常规工作,“2”是指每月一期的青少年成长工作坊和每年一期的暑期夏令营等两项基础服务,“8”是鼓励各个服务站根据实际情况在既定8个服务项目中选择1~2项开展,打造服务站的特色和品牌。
去年暑假,晋江市青少年服务中心组织13个工作站开展“快乐一夏”暑期夏令营,通过“社工+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模式,为7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子女暑假期间无人看管的问题。
在团市委指导下,晋江成立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向阳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今后,全市20个基层工作站将由服务中心采取向该事务所购买服务的方式,统一管理运作,为晋江青少年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社工服务。
截至去年年底,基层工作站共为近2000名青少年提供了超过1000小时的免费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和成长教育等服务。
构建组织化+社会化动员的公益服务体系
今年1月8日,团晋江市委创建的爱心格子铺、爱心储蓄所迎来1周岁生日。在爱心格子铺里,七成新的物品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工作人员对物品估价后标上价格及捐赠人姓名,然后出售。铺内的爱心储蓄所还为爱心人士建立储户爱心档案,他们所捐赠的款物、参与志愿服务等都可作为“爱心”储蓄折算成“爱心值”,今后可凭此享受相应服务并获得表彰。
一年来,爱心格子铺已累计募集善款10多万元,每月固定帮扶1名困难青少年,同时,受帮扶对象还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关心和帮扶。
在团晋江市委负责人看来,团组织提升社会化动员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对接各界资源实现多赢,从而提升团的影响力。晋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同样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发展壮大的。从2002年成立最初的几十个人到现在完成注册的5000多人,协会的运作日趋成熟。
“现在挂靠在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旗下的服务队共有50多支,这些服务队自发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协会主要是明确方向、提供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团晋江市委负责人说,有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一有相关志愿活动,全市几十支志愿者队伍就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申报和领办,也能避免志愿服务活动扎堆、项目重叠的尴尬。“比如辅导高中生填报志愿、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大学生活等活动,就由‘教育改变晋江’团队专门负责。这些晋江籍返乡大学生每年寒暑假都会到中学开展相关讲座,很受中学生欢迎。”
目前,晋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已打造涵盖专业志愿者队伍、项目化志愿者队伍、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区域青年志愿者组织、少年志愿者服务站和社会自发成立的志愿组织六大志愿队伍, 初步构建起“组织化+社会化动员”的志愿服务体系。
近年来,晋江市志愿者开展活动上千场次,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达28600多人次,服务时数超过98600小时。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带动下,晋江青年公益联盟、民营企业爱心公益联盟相继成立。
“新晋江青少年”理念得到认可
私营经济相对发达的晋江市,吸引和聚集了上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为此,团晋江市委提出“新晋江青少年”的理念,探索推广“融合组织”模式,推动外来务工青年的和谐融入。
“‘新晋江青少年’融入晋江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组织架构、文化融入、关爱帮扶三方面,系统地开展工作。”基于这样的思路,团晋江市委以青年员工成长和外来青年融入为着眼点,不断拓宽非公企业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路径,提升工作能力。
人们对两年前团晋江市委举办的一场“新晋江青年”集体文明婚礼印象深刻。这场集体婚礼吸引了在当地务工的77对新晋江新婚夫妇参加。市领导专门为每一对新婚夫妇赠植了一株爱情常青树,寓意身为“新晋江青年”的他们在新故乡扎根长青。
团市委还在“晋江青年文化节”中专门以“关爱新晋江青少年”为主题,穿插了“四海一家、幸福晋江”主题电视晚会、“关爱新晋江人”自行车环市骑行宣传、晋江市“优秀务工青年”评选、“让飘飞的蒲公英尽情绽放”少先队主题活动、青年农民工专场音乐会等,让“新晋江青少年”的理念深入人心。
晋江市内坑镇陶瓷企业众多,本地居民2000多人,而外来人口超过6000人。当地团组织联合各个企业积极促进“新晋江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的交往融合,帮助务工青年解决生活、就业、交友、婚恋等具体问题。
“融合模式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人群共处,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人心。”内坑镇湖内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赖金土说,以前这里本地人和外地人时有发生冲突,但现在双方关系日趋融洽,“不论谁有困难,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大家都会伸手相助”。
实习生 林智仁 本报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