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春天,“韩流”在中国再次显现出强劲势头。被“粉丝”们称为“大长腿”的韩国明星李敏镐刚刚在央视马年春晚上火了一把,“从天而降”的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又紧跟着“席卷”而来,占据了众多媒体的娱乐版版面,俘虏了众多女性“粉丝”。该剧中一句“下初雪就应该吃炸鸡配啤酒”的台词,甚至带动了先前因禽流感而受挫的家禽市场的销量。有人惊呼:“新一轮‘韩流’正在爆发。”
事实上,被称之为“韩流”的韩国大众文化在全世界流行的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中国出现,并且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热度。“韩流”为何能够十几年经久不衰?又如何能做到不断推陈出新?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专访了驻华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先生,试图探寻到答案。
新一轮“韩流”内容多样化
“‘韩流’一词最初恰好出现在中国。1999年11月19日,一家中国媒体在报道《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赢得高人气、CLON、H.O.T等韩国流行歌手组合受到中国年轻人追捧的现象时,首次使用了‘韩流’一词。”金辰坤院长介绍说。
“韩流”从兴起到现在,不过20年左右。如果按照时间段划分,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是“第一代韩流”流行的时期,主要以电视剧等影视内容为主。进入21世纪之后,以偶像歌手等明星为主的韩国文化流行现象,可称为“第二代韩流”。2011年,随着“鸟叔”的《江南Style》风靡世界,“韩流”逐渐超越了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
金辰坤院长认为,“韩流”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了新的特点。他说:“去年,《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节目模板被中国电视台引进,受到中国观众的喜欢;最近,电视剧《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掀起了收视热潮,引起新一轮‘韩流’爆发。与前几代‘韩流’相比,现在正流行的新一轮‘韩流’有着内容日趋多样化的特点,除了电视剧和歌舞,还包括韩食、时装、游戏等。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发展,‘韩流’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广泛。”
竞争促“韩流”推陈出新
韩国文化产业竞争十分激烈。在韩国,除了面向全国放送的韩国广播公司电视台(KBS)、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MBC)、首尔广播公司电视台(SBS)这三大电视台以外,还有很多有线电视台。“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比地方卫视占有的资源更多。但在韩国,全国性的电视台和地方性的电视台处于完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这与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金辰坤院长说,“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只有作品好才可以占领市场,所以电视台和电视从业者就会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在激烈竞争中,节目制作者也会更多考虑观众的口味。“韩国的电视剧,往往是下周要播的剧集,这一周才开始拍摄,编剧会根据观众的反应及时对剧本作出修改,观众也会因此而产生一种参与了创作的感觉。这也是与中国有所不同的地方。中国电视剧往往是先写好了剧本,播放时一般距离剧本产生已经过去了至少一年时间,这样当然就无法对当下时事、对观众喜好作出及时的反应。”
除了激烈的内部竞争,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也是“韩流”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韩国坚持实行国产电影配额制,所有电影院每年必须至少放映106天韩国电影。直到2006年,在推动建立‘韩美自贸区’的磋商过程中,才把韩国电影的放映日数大幅减少为73天。很多电影从业者当时认为,减少国产电影的配额之后,韩国电影可能无法生存,因此他们表示强烈反对。但是到现在我们看到,韩国电影不仅没有死,而且还突破了每年一亿观众,开启了本国电影占有率超过60%的韩国电影百花齐放的时代。”金辰坤说。
金辰坤院长还拿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为例说:“在1998年以前,为了保护韩国大众文化市场,韩国一直没有接受日本的大众文化。自1998年至2004年,才分4次对日开放大众文化市场。开放初期,很多人担心日本的‘J-Pop’会将韩国歌坛化为‘焦土’,但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杞人忧天。如今,韩国的‘K-Pop’反而在日本市场备受欢迎。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政府强力推进“创造经济”
当然,韩国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
2012年总统朴槿惠上台后,提出了“经济复兴、国民幸福、文化隆盛”的执政纲领,将文化提升至政府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地位。朴槿惠政府提出了“创造经济”的发展策略,力图从“追赶型”和“模仿型”经济转为“先驱型”和“创意型”经济。2013年7月25日,由朴槿惠直接领导的咨询委员会“韩国文化隆盛委员会”正式成立。
金辰坤院长介绍说:“从去年开始,韩国政府还推出了‘艺术家福利制度’,从政府预算中拿钱设立‘艺术家福利基金’,为那些有一定艺术水准和成就、收入较低或没有收入的艺术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这些艺术家有保障地继续创作。”为了扶持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还做了其他多方面的努力。“比如,支持人才培养;对从事文化产业的公司实施减税的优惠政策;通过成立基金会,投资有潜力的文化项目。此外,韩国还正在尝试携手银行发行‘文化卡’,持这种卡去购买文化商品、观看文化演出都会有优惠,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文化消费。”
“韩国还非常重视版权保护。没有版权保护,文化产业不会得到良性发展。” 金辰坤院长说,“韩国在版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和管理上都非常严格,而且从小就对国民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
所有这些措施,使得韩国文化产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金辰坤院长介绍说:“韩国总体经济增长率近年来保持在3%~4%的水平上,但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可达7%~8%。2013年,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达到855亿美元。文化产业在提高就业率上的贡献也不小。汽车等制造业领域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因此对于人的需求量不是那么高了;但是文化产品的制作需要依靠大量人力,文化产业对于人力的需求至少是其他产业的3倍以上。所以,文化产业的就业形势也比其他领域都要好。”
“政府鼎力相助、国会立法、商人投资、艺术家创造。这样的格局造就了韩国国内文化产业的繁荣。”金辰坤院长总结说。
“韩中在文化产业上也有互补性”
金辰坤颇为自豪地说,“韩流”备受世界关注,正发挥着向世界宣传韩国、提高韩国国家形象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2013年,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额达到50.9亿美元。在文化产品输出方面,韩国政府也有一些相关举措,比如,通过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将国外厂商和从业人员邀请到韩国来参观、购买韩国的文化产品;鼓励外国电影到韩国拍摄,对在韩国拍摄的国外电影提供在韩国境内使用的制作费的30%;要求外国政府控制韩国文化产品在别国的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往主要致力于向海外推广韩国工业制品的‘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现在也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产品。”
说到海外市场,金辰坤院长表示,韩中两国在经济领域所具有的互补性,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领域,“中国被韩国视为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市场。”
他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在过去几千年中,韩国一直是接收中国文化的一方。但现在,尤其是在大众流行文化方面,目前还是从韩国传到中国来的比较多。”对此,金辰坤院长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也可能是因为中国国内市场已经非常庞大,中国文化产品只要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就已经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了,因此,中国在生产文化产品时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可能考虑得不是很多。韩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韩国市场很小,所以会更多地考虑到外国市场的取向和需求。”
金辰坤院长认为,几千年来的文化交流,使得韩中两国国民之间有着较大的情感共鸣,因此很容易在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合作。“韩中两国在文化产业方面也拥有各自的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样文化和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平台,中国已经展示了世界一流的舞台技术和表演能力。而在韩国方面,就如‘韩流’现象所反映出的那样,除了固有的传统文化以及艺术特质,韩国还拥有对于国际市场的洞察力、成熟的明星培养体系,以及国际水平的信息通信技术。”
“如果韩中两国通过交流与合作,把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各自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以亚洲价值为基础,生产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金辰坤说。
本报北京3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