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班里纪律特别差,我就问他们,你们知道吗?还有8天老师就要离开了。”话音刚落,班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原本只想利用离别吓唬学生的马玉萌突然意识到,这句话残忍无比。
突然有学生问:“老师,你还会回来吗?”“老师,你可以不走吗?”学生们声音里的疑惑不解和小心翼翼让马玉萌感到无法承担,“现在才发现,寒冷、物资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跟他们告别。”
马玉萌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友会的成员,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她和团友会的另外8名同学,在云南省彝良县海子乡骑龙小学进行了为期30天的支教活动。
出发前,支教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支教方案。他们计划采用“课外成长+兴趣拓展”与“身心社灵”全人健康的模式,所制订的支教内容包括了寒假作业辅导、青年领导力拓展训练、社工课程以及美术、手工、音乐等方面。
两周的准备时间里,9名队员根据专业背景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工和备课。各个队员买教材、查资料、做课件,并在紧张的期末考试期间安排集体备课试讲,每个人轮流试讲,集体讨论修改完善课件。
虽然作了充足的准备,但到了骑龙小学后,现实还是让他们沉默无语:校舍是活动板房,高低不一的板凳充当课桌和椅子,平日里只有两个初中文化的老师……
面对这一切,计划必须调整。通过参考学生课本、作业和平时的考卷,队员们临时出考题对学生状况进行摸底,然而结果却超乎想象:三年级的学生仅会10以内的加减法、五年级的学生几乎不懂拼音。
队长孙森教三年级,数学摸底考试,36个学生,仅有一个61分和一个63分,唯一考到92分的学生是在外地上学的。而其余的分数都在20分以下,甚至还有3个零分。“其他班没有比这个情况更好的。”孙森说。
“我们准备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带给他们,来了才发现我们应该给他们最需要的。”根据学生们的情况,队员们放弃了精心准备的课程,改以基础知识补习为主。每天共5节课,每节课50分钟。上午两节语文课,下午两节数学课,其他的拓展课程均压缩为每天选上一节。
原本只有123名学生的骑龙小学却有156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支教课程。支教队按照学生基础水平将学生分成3个层次,每个层次两个小组,用分层教学加个别辅导的方法,争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学生们虽然认真努力,却常常“一讲就懂,一做就错”,支教队不得不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孙森的数学课上,每天都会给学生安排计算题,并在课上留出改错的时间。
经过10多天的努力,补习初见成效:三年级的数学课,绝大部分同学已经学会了测量、万以内的加减法、简单四边形、多位数乘法等内容。其他年级教学成效亦是如此。
支教授课慢慢地进入了正轨,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但队员们又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
队员李科一想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基本的知识和方法都教授给学生们,留给他们一份希望和梦想。可秦磊却担忧:怎么能让学生成绩再往上提高?支教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怎么办?
“乡亲们说,我们来的这一个月,比孩子们平时半个学期学的还多。”李科一说。
支教结束那天,乡亲们送来的土鸡蛋和山核桃铺满了队员们的床。一路鞭炮,全村近300人的送行队伍沿着山路走了40多分钟,“学生嫌我们走得太快,我们怪山路太短。”
回到北京已有半个多月,队员们依然还能收到山里孩子们的问候信息。考虑到短期支教的“副作用”,他们有些犹豫:到底还联不联系?
带着不舍与担忧,队员们决定要将支教进行下去。他们将保留骑龙小学的支教点,让每一年新晋的团友们继续将爱心延续下去。“不舍的是与孩子们逐渐积累起来的信任和情谊,担忧的是新学期孩子们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李科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