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热线纪事

告别“宅门”

——《青少年犯罪率下降“拐点”出现的背后》系列报道之二

策划统筹/李立红 刘丽梅 执笔/实习生 王桢楠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18日   05 版)

    无锡市北塘区青少年事务社工施燕第一次见到王蒙时震惊了。10多岁的大小伙子,一米八几的个子,竟然坐在母亲的腿上。而且由于常年蜗居在家,不锻炼身体,不出门晒太阳,甚至连床都不下,王蒙瘦成了一片纸,体重只有53公斤。王蒙并非个案,这样的闲散青少年还有很多,“学校管不了、家庭无力管、社会无人管”,他们与社会主流群体的隔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和“死宅”的生活说再见

    王蒙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吸贩毒的父亲对他没能起到监护作用,是爷爷奶奶一手把他带大。3年前王蒙还是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甚至有很大的希望考上江苏省无锡市最好的高中。但爷爷的去世加之腿伤休学一年,王蒙的成绩大幅下滑,有了厌学情绪,提出继续休学,没想到这一休就不愿意再迈出家门,成了一个辍学在家、游手好闲的闲散人员。为此母亲辞了工作,回到家里照顾王蒙,仍然没能改变他的状况,不仅如此,他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还产生了恋母情结。万般无奈的母亲只好求助于北塘团区委。

    对于王蒙来说,当务之急是解决心理问题,在社工的陪同下,王蒙去了精神病医院,也咨询了心理专家。然而他很排斥,拒绝治疗,也拒吃抗抑郁药物。于是,社工决定要从改变他的生活环境开始。北塘团区委组织了各种社区活动,邀请王蒙参加。一开始王蒙必须由母亲陪同来,躲在一边看。慢慢地他开始尝试和社工交谈,并且愿意参与活动,再到后来,自己不用母亲陪伴,踊跃地参与。

    心里的戒备一旦放下,改变容易多了。王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想再躲在家里,只是学校他不再愿意去了,在社工的帮助下,他开始学做一名花匠。每天早晨6点半出门,坐一个半小时公交车才能到工作地点南方泉古镇,王蒙却干得津津有味,在这里他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和存在感。

    但社工并不满足,他们希望王蒙走得更远。他们帮王蒙介绍去工厂打工。这次打工,令王蒙的思想冲击很大,一起打工的大学生向他讲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带他去江南大学的校园里感受氛围,向他传递的理念也和花草的老师傅们完全不同,所有都令他心驰神往。

    “我们帮他改变了微环境,先是家庭的微环境,然后是朋友的微环境。后来他和母亲主动提出要继续读书。”施燕这样解释她们的工作方式。

    如今的王蒙早已告别了“死宅”的生活,在北塘团区委的帮助下,成了一名计算机系的大专生。不仅如此,王蒙还成了北塘社区的活跃分子,他热衷于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其他青少年,为的是让他们不再向自己一样浪费青春。

    四步走:知道人、有联系、给帮助、重引导

    小管发现一登上QQ,无锡美湖社区团总支书记周萍的QQ头像就会闪起来。起初自己有些抵触,不愿意和她交流,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但可能因为不需要面对面,小管也试着回应了几次。没想到自己的改变从这几次网上谈心开始了。

    今年17岁的小管,因为家里经济拮据,辍学在家,内心极度自卑。美湖社区团总支知道了她的情况后,上门与她谈心交流,没想到第一次见面,小管始终低着头,长发掩面,不愿意开口。团干部们只好离开,此时细心的周萍发现小管的电脑挂着QQ,于是“心生一计”,和小管交换了QQ号。

    后来通过QQ加了好友后,双方开始在网络上交流了起来。其实,小管不知道的是,虽然是周萍的QQ号一直在和她聊天,但实际上电脑的另一边,有时候还坐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披着周萍的“马甲”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和小管建立了信任后,美湖社区的团干部们,又开始着手让小管脱离闲散状态。美湖社区的特色是“五色花”工作法,根据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然后采用套餐式点单服务。小管对应着绿色化闲散青少年模式,采用B套餐牵手结对+特色关爱+成长记录的工作方法,根据小管想学习一技之长、贴补家用的需求,为她联系到宜兴学习制作紫砂壶。

    这是2011年9月,无锡被列为全国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试点城市以来,探索出的针对闲散青少年进行服务管理的整套流程:“知道人—有联系—给帮助—重引导”。近两年,无锡市通过这种方式,为1162名闲散青少年解决了就学或就业。2013年,25周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数比同期降低了3.12%。

    要做好服务闲散青少年的工作,首先要摸清人都在哪里,因此“知道人”是第一步。社区民警、村民小组长作为摸排工作的重要力量,由团干部、社工上门核实,分别建立“一人一表”的档案,在综治、公安、人保、教育等部门间建立信息零障碍共享机制。

    在小管适用的“五色花”工作方法和套餐式服务的背后,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支持:美湖社区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手段,建立并完善了社区大人口信息平台,根据年龄条件初步筛选出青少年整体数量。利用社保条线失业人员信息登记表,排摸出闲散青少年数量;“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社区—片区—楼栋三级网络架构,排摸任务分块开展;“走听办”联系机制,社区团干部不定期走进在册青少年家庭,具体了解情况。

    第二步是和闲散青少年“有联系”,交上心。比小管更难联系的青少年比比皆是,见个八次十次面也是常事,因此“带着微笑上门,静下心来交流,耐住性子做工作”是每个上门的团干、社工的18字要诀。自2009年无锡团市委启动“青春邀约”主题活动,发起全市专兼职团干部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经常性走入基层普通青年中去,就是采取这种锲而不舍的方式,与无锡市3000余名闲散青少年连上了线。

    第三步和第四步,就是将闲散青少年分为需救济、扶持、引导、干预4种类型进行分类帮扶,启动“四大行动”,即“重返校园彩虹行动”、“社会化技能提升行动”、“就业创业援助行动”、“呵护青春关爱行动”,帮助闲散青少年就学、就业,回归积极健康的生活。

    为了吸引闲散青少年走出家门、走入社会,无锡市的团干部们想出五花八门的活动,北塘团区委书记江梦楠对此很有经验,近来最受欢迎的要数时尚类公益活动,通过公益,引起情感共鸣,帮助闲散青少年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活动设计、招募及内容中,加入QQ、微博等新媒体元素,用新媒体和同辈教育方法来长效吸引凝聚。

    调查显示,公益这类时尚、健康、准入门槛较低的活动,能够吸引、凝聚80%以上的闲散青少年走出家门、走入社会。

    就学、就业是关键

    按照美国著名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所提出的社会控制理论的观点,每个人(包括青少年)都是潜在的犯罪人,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与传统社会联系薄弱或者破裂的结果。像王蒙、小管这样的闲散青少年,因为长期游离于社会之外,与传统社会联系处于断裂或者薄弱的状态,感受不到正面能量,心理、思想就会产生偏差,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研究部主任牛凯表示,“针对闲散青少年,要建立社会力量接触联系机制,坚持分类服务管理和教育引导,重点解决失学失业问题,做到生活上帮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就业上扶持。”

    调查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结束学业和不良行为的积淀是未成年人闲散社会的重要因素,其中初中阶段结束学业包括初中阶段辍学、初中毕业未升学,这部分人没有工作技能、未达到就业的年龄,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问题,从而成为闲散青少年的重要源头。

    青岛市就是通过对初中毕业生进行排查摸底,对未升学闲散青少年分类建档,将其纳入帮教监管网络;宝鸡市吸收青岛市经验,建立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舟山市则依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系统,设立“网格青少年”模块,掌握全市本地户籍青少年数据信息。

    “从实际情况来看, 闲散青少年大都具有社会底层的家庭背景,往往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认识到闲散青少年群体的这一特征, 而不是仅仅把目光盯在他们的‘闲散’状态及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上,可能更有助于工作的正确定位。”上海政法大学的姚建龙教授指出。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或流失,确保学龄青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等单位间的有效衔接,建立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跟踪教育管理工作制度。而相关部门对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并有就业意愿的闲散青少年,要积极提供就业服务,按规定给予就业政策扶持。对有能力创业的闲散青少年,帮助其争取小额贷款等扶持。

    (文中所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资料链接

    “闲散青少年”是指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不在学、无职业”的人。包括已完成义务教育、无业在家,未完成义务教育、辍学在家的青少年。

    闲散青少年由于处于失管、失学、失业状态,法制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社会融入技能,普遍存在归属感缺失、自律性较差、对其他社会群体敌视以及自身人格缺陷或者心理障碍等现象,违法犯罪率偏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成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服务管理的重点青少年群体之一。

告别“宅门”
南京栖霞团组织:为青年创业加速
团情微讯
加多宝以卓越品质践行“凉茶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