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晨一点被电话惊醒,然后打车赶赴酒吧,把一个被水果刀刺伤的男人送急诊……没有人希望遇到这种事,我偏偏就在三年前遇到了一次。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朋友Z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个少妇,一来二往,与她发生婚外情。但这个女人在摸清他的工作单位以及家庭住址之后,开始不断地向他要钱,理由各异,但目的一致。他只要略有犹豫,她就直接把电话打到办公室,或者幽幽地出现在办公室门外,甚至在他接送儿子的时候,鬼魅一般地站在幼儿园对面。在付出数额巨大的钱财之后,他终于不能忍受了,约她在酒吧见面,并提出分手。结果,她愤怒地掏出水果刀来,刺了他一刀。
我们所有人的脑海里,都立刻掠过“敲诈”二字,建议他报案。问题出在Z是公务员上,并且有妻有子,事情一旦闹大,工作和家庭恐将不保。更匪夷所思的是,Z坚决不认为自己遇到的是敲诈,理由是,经过他暗中核查,该女所说的身份来历基本属实,而且的确缺钱,那些钱也确实用在了她所说的地方。比如给母亲医病啦,维修店铺啦,进货啦,况且,她并没有同伙,不能算有组织的。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他们之间有感情存在,给她一点钱,也是应该的。他blabla地说着他们交往的细节,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她就是在方式方法上有点问题。”
我顿时理解了,为什么报纸上反复报道过的骗局,永远有人上当,那些套路陈腐的悲剧,永远有人按部就班地进入角色。因为,当那些与欺骗、背叛有关的故事,以新闻、案例、口口相传的故事的样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往往是清晰的、确定的,撇开了所有枝蔓的,在与事件无关者的冷静审视下,显得轮廓鲜明、证据确凿、结论判然。但同样的事发生在我们周围或者我们身上时,你却会发现,它往往拥有一副混沌的面貌,线索杂乱、立场暧昧,还有情感的因素夹杂其中,了解得越多,越感觉当事人都有罪责,和那些经典案例之间的距离,得以光年计算。
而且,人都怀有侥幸之心,在“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心理作用下,人的反射弧也变长了。我的女性朋友K,一直对电视剧和“知音”类杂志中的二奶故事嗤之以鼻,那都什么呀,掌掴、生孩子拴住男人心……直到前不久,她总算肯承认,自己那段所谓的真感情,其实也不过是一段二奶惊情,要是被人写出来,稍微用力点,就是一篇“知音体”,该有的桥段一点都不缺。
人总是这样,抓着稻草自我欺骗,在自己和现实之间设置障碍,借助人生混沌繁杂的线索,给自己一点混沌的安慰,而浑然不觉,自己其实就是社会新闻里那个失魂落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