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大学生回乡就业的两个前提

胡印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19日   02 版)

    37%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业,38%的选择如果找不到工作就返乡发展,仅25%的有计划回乡发展。这是团牡丹江市委以当地几所重点中学近10年5000余名毕业生为样本所做的调查。基于三线城市成人才“洼地”的现实,牡丹江市委书记张晶川表示,要吸引本地籍在外大学生回乡就业。(《中国青年报》3月18日

    市委书记喊大学生“回家”就业,一方面传递出家乡管理者对于人才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尊重;另一方面,书记的表态也可视为一个庄严的承诺,即在未来的日子里,家乡会出台诸多利好政策,善待返乡大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有更多的三四线城市管理者都能有这样的胸襟和诚意,相信很多大学生一定不会扎堆儿北上广等大城市。

    不过,三四线城市若想真正出现人才涌流的激荡局面,恐怕还需从制度层面付出更多努力,拿出更具体的举措。

    三四线城市很多岗位都人满为患,一些单位多年没有大学生补充进来,但这种人才的相对匮乏、紧缺,并不是大学生回乡的必要条件,而只是给大学生回乡提供了一种可能。越是在三四线城市,往往越是讲人情、拼关系,若是没有扎实的人脉关系,即便回去,也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预期。而一旦沉入关系网、人情圈的泥淖,原先的热情、激情也很快会沉沦。

    大城市里的单位也会讲人情、拼关系,但至少在规则意识、权力边界、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要明确、明晰得多,也相对容易把握。相信类似情形很多年轻人都有亲身经历,这也是不少人回乡之后又外出漂泊的深层原因。不是大家本来就愿意漂在外边,而是家乡并没有足够的诚意接纳离乡的游子。

    亲情的纽带和地域的认同固然是返乡的重要因素,但仅靠亲情和乡情,并不能完全解决游子的疏离。尤其是在一个竞争无所不在的社会,岗位、职业、生计乃至利益的计算往往是第一位的,情感因素会变得十分苍白,不可能给大学生提供足以让其返乡的全部心理支撑和价值判断。我丝毫不否认情感在就业中的柔化作用,但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情感只能退居一隅。

    也因此,书记喊话之后,当地至少该做两件要事:

    其一,短期而言,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切实拿出诚意、拿出岗位,并提供一定的优厚待遇,吸引人才返乡,返乡了有事可做。

    其二,还是该着力构建一套公开、公正、透明的用人机制,下力气打破封闭的人情圈、关系网。在人才的评价、使用上,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不能听任人情关系侵蚀当地的就业生态。

    此前,教育部曾披露,2014年毕业大学生将达到700多万。这样众多的大学生不可能都涌进北上广等大城市,因此,到三四线城市去,注定会成为一条人才就业、创业的主渠道。当此之际,地方政府应及早做好延揽人才的准备。毕竟,任何地方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人才。将本地的大学生喊回“家”,于人、于家、于地方、于国家,均有利。

    相关文章:

    市委书记喊大学生“回家”就业

胡印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19日 02 版

重塑法官的职业荣誉
只有建立联系才能施加影响
“农民进城成本”到底有多高
放任车企隐瞒缺陷有多重伤害
天价彩礼让村里的青年人真头疼
抗战遗迹申遗刻不容缓
大学生回乡就业的两个前提
小官巨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