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近日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火了。
在不少公众看来,《规划》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2020年前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这项看似简单的政策,被很多人解读出了“反腐”的味道,更有人期待,能通过此举挤出“房姐”和“房叔”,来给楼市降降温。
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意在“瞄准”什么?它对“降房价”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住房信息联网“难产”为哪般
说起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数年内,曾几度“难产”。
3月中旬,“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这一名词,藉着《规划》的出台,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了“2020年才全国联网,晚不晚”等争议。但此举动,其实早在三四年前就已展开。
中国青年报记者检索发现,2010年下半年,住建部便提出要对40个重点城市的房地产交易、个人住房产权信息变更等,进行实时监控。此举当时预计于2012年6月完成。
而截至2012年5月,记者查询看到,全国仅有广州、福州、厦门、南京、无锡和苏州6个城市宣布信息系统与住建部联网。2013年2月,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4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完成,逾期8个月。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按照住建部原本的预想,去年6月底,住房信息联网工程将扩展到500个城市。不过,“大限”已过,有内部人士披露,联网城市仅达60多个。
为何一个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如此“难产”?
“技术层面已不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难以落实的掣肘,如何理清头绪、打破地方政府阻碍,才是‘破题’的关键所在。”多位专家这样表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是其中一员。他曾公开宣称,联网的技术难度不大,但地方政府和多套房拥有者,并不情愿接受联网。“住房信息联网的进度并不理想,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不小”。
贾康认为,住房信息联网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不希望过分暴露财产,地方政府不配合、官员信息难公开、基础数据整理庞杂等因素,均使这项工作“寸步难行”。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其实很早就开始建设住房信息的数据库。(这类建设)往往投资巨大,有的高达上亿元,可能并不愿意交出这些宝贵的资源。”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学术部主任陈则明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数据的分享,实际上意味着权力的上缴,“部分地方政府不愿分享自己投巨资建设的数据库,也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困难之一”。
此外,住建部政策研究室房地产处处长赵路兴提示,“信息安全”是另一股重要阻力。“我国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而房产自古以来是我国家庭储蓄最大财产,也是隐私最大部分。”他表示,很多人顾虑,一旦个人房产信息联网,会造成大量“隐私泄露”,所以,在没有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之前,联网工作会有一定的困难。
“反腐”、“降房价”是初衷吗
尽管进展缓慢,但公众对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显然“寄予厚望”。最大的厚望无非两点——“反腐败”和“降房价”。
事实上,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并非“孤岛般的存在”,它是与不动产统一登记这一大制度,紧密相连的。
早在去年11月,三中全会《决定》就提出:“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国务院还要求国土部在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而在所有不动产登记中,最核心的,就是全国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
对此,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表态:“这是好政策,如果今年实施,房价马上会跌。”
这让不少人对此举与“降房价”的联系,充满了期待。在他们看来,全国住房信息的联网,能够抑制投资型住房需求,让“房叔”、“房姐”等“潜在腐败者”抛出部分二手房,增大市场供给,降低房价。
但以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究竟“瞄准”的是什么?多位专家学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此举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为宏观调控“摸底”,二是为房产税打基础。而“反腐”和“降房价”,均非其主要目的。
国土资源部法律处处长蔡卫华,就曾于去年底撰文明确表示:“不动产统一登记和‘降房价’没有直接关系”。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包括土地、房屋、林地等所有自然资源在内的不动产,其统一登记,不仅意味着一个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还意味着“统一登记机构,包括表册卡簿、法律依据、权利证书、信息平台等多个方面都要进行统一”。蔡卫华说,这种统一,是为“克服现行不动产登记‘碎片化’的弊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保证交易安全”。
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尹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种统一登记的价值,即使在房地产领域,也超越了一个简单的“降房价”。
“比如,‘房’和‘地’就是两种不同的物权。”尹田说,“房产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在交易转让时,很容易‘脱节’。经常房子已经过户给别人了,土地过户手续却还没完成,此时如果出现纠纷,解决起来就很麻烦。”
具体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战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更应关注的是“它对宏观调控的意义”。
仔细阅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会发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都是作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而出现的。
陈则明主任打一个比喻说:“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中央政府准确地掌握住房情况,好比央行不知道自己发行了多少货币,这还怎么调控呢?”
陈则明分析,当前我国住宅种类繁多,除了商品房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住宅,例如单位自建房、房改房等。“据我所知,在上海,大多数商品房已经进入系统,除了部分特殊住房。因此,(联网)就是提供给中央政府一个依据。”
还有媒体分析,住房信息联网意在对异地购房和多套购房行为进行监管,以及对房地产税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最初设计是要求为公安、民政、规划、土地、金融、统计等部门提取相关信息,预留数据接口。
“如果要建立房产税制度,不统一登记,就无法操作。”尹田教授这样描述它对房产税的基础性作用。
“有作用,但不能指望从根本上遏制房价”
尽管受访专家的共识是,“降房价”并非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初衷,但另一共识也不容忽视。用尹田的话概括:“遏制房价,可能是此举带动的客观效果之一。”
事实上,这种联网带来的“透明度”及其积极效应,早为楼市业内人士所关注。
比如,中原地产市场总监张大伟曾向媒体表示:一方面,这种信息联网意味着财产公开,“房产隐秘资产”的功能渐消;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征收房产税,“房产储蓄财富”的作用在下降。“当原有作用消失,自然会迫使多套房拥有者抛售房产。”
“挤出部分存量房,加大市场供应量。”是几乎所有受访专家,均无法否认的积极效果。此外,尹田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一信息共享平台若能建成,对政府“限购令”等既有政策的“落地”,也会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有业内人士甚至分析,日后,住房信息全国联网有望监测实时的数据,并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例如针对房产税的实施、空置房的税收以及限购等问题,住房信息联网都将有助于楼市的‘精确调控’。”
但在现阶段,专家的共识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与“降房价”的关系,恐怕仍停留在“曲线救国”的层面。
“指望靠一个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来‘降房价’,恐怕是公众的一厢情愿。”陈则明主任向中国青年报表示。赵路兴处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持类似观点:“即便信息联网过后,也不会出现即刻‘大规模’、‘运动式’的抛房现象”,“过于敏感的人会抛一些,大多数人仍会采取观望态度,看后续政策。”
张大伟分析,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可大可小”。“取决于联网数据的完整度与开放度。”他说,“如果我国住房信息联网后仅提供内部查询,则对市场影响较小。”
赵路兴进一步分析,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对不同城市房价的影响,可能差异很大。在他看来,“三四线城市房价会受较大影响继而下降,但一二线城市降房价较难”。
尹田的分析更为深入。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充其量只是遏制房价的“一条腿”。高房价产生的根本原因,仍是供求关系。“这既包括合理价位的房源供应量相对不足,也包括因分配不公而导致的‘既得利益者囤房赚钱,老百姓望房兴叹’现象。”他说。
尹田说,政府为了遏制房价,出台了很多配套措施。“比如‘限购’、既有房产的‘交易税’以及未来可能的‘房产税’等。”他说,“房产信息拥有量的掌握,对遏制房价肯定会产生作用,但不能指望从根本上遏制房价。要根本上解决,需要靠更深层次的改革来推进。”
但他提示,这种信息联网对“反腐”的作用,或许可成为改革的切入口之一。
“不容否认,多套房持有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腐败官员。这种统一的全国性信息平台一旦建立,他们的房产状况将‘不容隐瞒’。此举能为‘蛀虫们’吐出多余房产,让楼市回归正常,打下某种基础。”
这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教授刘俊海的意见不谋而合。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上述效果的实施前提是——尊重与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对法律规定范围内公职人员的房地产登记信息,可以考虑依照法定程序,开放给公众查询。”他建议,“而对一般百姓的房地产登记信息,其隐私权要予以充分保护。”
本报记者 王梦婕 实习生 陈骁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