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换下千手观音舞蹈服的李子,脸蛋红扑扑的,额头上细细的汗还没完全褪去。她与其他13个小伙伴排练《千手观音》3个月了,如今上台表演驾轻就熟,配合默契。“我喜欢跳舞,也喜欢唱歌。将来我想当音乐家。”李子11岁了,现在的她大方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
可就在一年前,李子还不敢想象自己能拥有这样的生活。父亲因为盗窃罪被判刑,身患重病的母亲抚养她和弟弟二人,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等待她的只能是辍学和过早地承担家庭的重担。
改变发生在10个月前。当李子踏进河北省石家庄市少年儿童保护中心(后文简称“少保中心”)的大门时,她发现这里的孩子,和她有同样的身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但在这里,她不会无家可归,不会没学可上,更不用担心被称为“罪犯的小孩”。
给孩子们一个家
关于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总数量,最近可查的来源于权威机构的数据为总数逾60万,其中94.8%的孩子缺乏社会救助,生存状况堪忧。
作为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的五类重点人群之一,大部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相似的窘境:一方面是物质条件的匮乏,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得不到良好的生活、教育条件,有的甚至流落街头;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严重的,是精神层面的缺失,父母监护不到位,导致孩子长期缺乏亲情陪护,渴望与服刑的父母有亲情接触而不得;同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身份常遭受歧视,与同龄人交往有障碍,存在严重的自卑、压抑及戒备心理,有的甚至产生对抗社会的想法,重走父母犯罪的老路。
也正是从2006年开始,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综治办、民政局、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全国开展了“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
2002年成立的石家庄少保中心,由石家庄市司法局主办,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团市委和妇联协办。起初,这里收留的多是流浪乞讨儿童,到2006年以后,逐渐转型为专门保护教育监护人无法履行职责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机构。
在少保中心这个新家,李子过了自己的11岁生日。这是少保中心众多温暖项目中的一个。在每半年一次的集体生日聚会上,等待李子的除了生日蛋糕,一大桌饭菜,还有生活老师假扮的圣诞老人背着一口袋的惊喜。“圣诞老人”送给李子一副手套,她珍视地戴了整个冬天。
新家的惊喜远不止这些。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宿舍,每天不重样的饭菜,和自己相似经历的小伙伴,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舞蹈教室,又大又明亮,每周她都可以学舞蹈,还有机会上台演出。
最让李子激动的是,她见到了久违的父亲。少保中心老师专门驱车一百多公里带她到衡水监狱看爸爸。到石家庄以外的监狱探监,这在少保中心也是头一遭。
“我想把有意思的事情都写给爸爸。”在给爸爸的信里,李子写了自己做节目主持人的事,她觉得爸爸一定会很高兴。
少保中心要求孩子们每月给监狱里的父母写一封信,汇报在少保中心的学习生活情况;每个季度组织与服刑父母见面,被称为“亲情呼唤促新生”,是少保中心的一大创新。在监狱的相聚会上,看到自己的儿女不仅健康快乐地成长,还能上台为自己表演节目,很多服刑人员感动的痛哭流涕。当劳动改造升华为亲情感化,效果是有目共睹的,95%的服刑人员获得了减刑。
“只要你是可造之材,我们全力助你成才。”
“只要你是可造之材,我们全力助你成才。”这是少保中心的创立者郭文邺常说的一句话。当过20年教师,获过青少年社会教育终身成就奖的郭文邺,已经年过7旬,至今仍热衷于在一线“折腾”。
做了一辈子教育的他,深知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教育尤为重要。少保中心拥有专职教师7人,生活老师1人,为孩子们开设了全部小学课程。小学毕业后,孩子们可到第七中学接受正规的初中教育。初中毕业后,优秀学生由团河北省委联系安排到民办的精英中学等学校,继续接受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被高等学校录取的学生,中心还负责联系社会慈善企业给予适当资助。除了文化课,少保中心的素质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也花样繁多,从音乐、美术、书法的熏陶到缝纫等生活技能的培训,再到工厂、农村、展览馆、科技馆等地的社会实践。
“普通学校的老师会进行家访,我们也会,但我们是到监狱里去家访。我们坚持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是‘一人一策’,根据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制定培养计划。”郭老说。
因为这些孩子身份的特殊性,为了避免他们重蹈父母犯罪的覆辙,能够健康、积极地成长,中心特别重视心理教育,自编心理健康教材,还聘请心理咨询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可能出现的12种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疏导和调整。
孟望已经在少保中心度过了4个年头,今年上五年级了。刚来的时候,少保中心所有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因为严重的心理创伤,他几乎不开口说话,别人和他说话,孟望只是直勾勾地看着,眼珠都不转。如今,尽管孟望依旧不爱说话,也不愿直视别人的眼睛,但他已能自如交流,而且有了要好的伙伴。
但沉默寡言的孟望有着惊人的绘画天分。他有个画满动漫人物的画册,里面藏着他的梦想。他很喜欢少保中心,因为他在这里生活无忧,还可以学画画。
杨萍是少保中心副主任,也是这里唯一的心理老师。有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她,本是劳教所的一名政法干警,2008年被调到少保中心,她就再也不愿离开。在杨萍心里,这是一份特殊且充满爱的工作。她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谁刚来的时候什么样,现在什么样;谁的梦想是什么;谁最擅长什么。当初为了让孟望开口说话,杨萍特意安排孟望上台演讲,孟望终于走出了自己人生重要的一步。
据统计,12年间,共有1086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和困境儿童在这里受到保护和教育,80%以上的孩子回归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劳动者;4名学生考进了大学校园,1名学生考进中专艺校,1名学生进入幼儿师范学校,1名学生毕业于机电中专;部分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矫治,加强了法制观念,不会再犯父母犯的错;很多孩子逐渐从自卑、孤僻、冷漠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阳光、快乐的面对人生。
亲情是红线
2013年6月21日,南京市江宁区泉水新村,两名女童被发现在家中死亡。女童母亲乐某失踪,父亲因容留吸毒者正在服刑。不少人认为,两名幼童系因无人照管饥饿致死。这起令舆论哗然的“南京饿死女童案”,让更多人意识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仍有很大的缺口。
合肥市曾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发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这个群体有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大多数未成年人家庭经济困难,急需社会帮助;二是监护不到位,多数是因为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外出打工,长期缺乏亲情陪护;三是与同龄人交往较少,存在严重的自卑、压抑及戒备心理;四是渴望与服刑的父母有亲情接触。
“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要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完善养育、监护、教育、管理的工作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展救助。”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研究部主任牛凯这样说。
而建立养育、监护、教育、管理的工作体系,首要是摸清底数。而现实困难是,该群体的家庭普遍不愿被知晓家庭成员中有服刑在教的情况,导致该群体信息不易被及时掌握。
众多城市为此“各出奇招”:合肥市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排查线索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通过基层司法所、派出所和村委会、社居委入户进行调查摸底,另一方面争取安徽省监狱管理局、省劳教(戒毒)局的支持,在全省监狱和劳教(戒毒)场所进行调查摸底;长春市与法院合作排查刑事案件被告人的未成年人子女,在审判阶段就启动帮助服务工作等等,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针对服刑人员子女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的突出问题,各地尝试建立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主导,共青团、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组织参与的心理干预队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教育过程中,“亲情”是贯穿始终的红线,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探视和联系创造便利条件,帮助巩固完善亲子关系,被证明是双赢的措施,既满足了未成年子女对亲情接触的渴望,又能促进服刑人员的改造。
石家庄少保中心,是养育、监护、教育、管理统和一起的专门机构,这种方式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儿童救治体制。“石家庄模式”尽管得到了赞誉,却没能得到全国推广,甚至在河北省内也仅此一家。少保中心的资金来源,全依靠政府每年固定的财政投入和不定时的社会捐赠,日子过得紧巴巴;老师、工作人员至今没有编制,且收入微薄。
少保中心主任杨程的办公文件夹很厚,里面密密麻麻都是2014年的规划,他希望少保中心能服务更多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他还希望少保中心成为整个石家庄市青少年的普法基地。
规划很美,探索的路还很长。
(文中所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