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青奥会文化教育项目力推中华文化特色

南京青奥,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本报记者 王烨捷 实习生 吴玲佳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31日   08 版)

    青年大使在南京明城墙留影

    许宁摄

    青年大使进行舞龙击鼓训练

    许宁摄

    南京,正在召开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年大使大会和代表团团长大会,被当地媒体称为“青奥两会”。“两会”期间,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几天来,呈现在公众面前的青年大使大会,大多与“玩”有关,到台城明城垣史博物馆进行古城墙探秘、在旅游营养中专体验“音乐减压”和“营养烹饪”课程、去行知小学小农场感受环保农耕文化。

    隐藏在各种“玩耍”、“游览”表象背后的,是南京青奥会组委会为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所做的精心设计。

    “不是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要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感受真正的中国。”青奥会组委会文化教育部部长助理张乐说,青年大使大会的目的,是“测试”即将在8月青奥会正赛期间举办的20项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可行性,青年大使要提反馈意见。

    4天“测试”下来,主办方向记者透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项目,最受青年大使欢迎。

    文化教育项目正是老外眼中“谜一样的”中华文化体验

    记者注意到,邀请青年大使参与测试的老山公园探险寻宝、南京古城墙探秘、生态环保与农业体验、音乐减压、营养烹饪5个项目中,涵盖了当下外国人对中国社会最为关切的几个方面,如美食、环保事业、古代文化、生态保护等。

    来自奥地利的青年大使斯蒂芬·杰尼斯在台城明城垣史博物馆显得尤其兴奋,他站在古城墙上,兴奋地跳起舞来,“一直听说中国有长城,现在看到了古城墙,很像电影里的长城。”

    斯蒂芬自拍了一段在古城墙上跳舞的视频,准备传到Facebook上,“我想8月青奥会时,我会重点向奥地利运动员推荐这个项目”。

    与针对成年运动员的奥运会赛事不同,青奥会更注重各国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之外的交流协作。在青奥会比赛中,文化教育交流项目被摆在了与体育竞技赛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主打“文化教育牌”的青年大使大会活动会在南京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104名青年大使,能享受52名南京青年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此外,还有一大批工作人员在各个环节提供服务。

    要让运动员们在比赛闲暇积极参与文化教育活动,并非易事。以上一届因斯布鲁克冬季青年运动会为例,仅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33名青年人自愿担任本国的青年大使,赛会期间,组委会仅安排了当地游览和音乐手鼓两个文化教育项目,参与活动的运动员也并不多。

    与因斯布鲁克不同,文化教育项目在南京成为主办方向世界推介中国的重要抓手。为了鼓励运动员们在不影响比赛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参与20项文化教育项目,青奥会组委会可谓动足了脑筋。

    组委会文化教育部拿出一份全英文的《竞赛日程和空闲时间分析表》,该表对每一天每一个时间点的运动员空闲人数情况作出了详尽的分析。例如,某一天运动员可能有空闲的时间段共有29个,这些空闲时段时长从半小时至1小时不等,空闲人数多时约110人,少时约90人。

    根据对空闲时间的分析统计,文化教育部将不同时间点青奥村内、外提供的文化教育活动项目的“可报名参加人数”准确定位。“地方小点,少一些人;地方大点的,可以多报一些人。场地大的地方尽量安排在空闲人数多时提供活动项目。”张乐说,每一个活动项目的地点选择、时间选择、人数选择,都有科学依据。

    老外喜爱“中国味道”

    3月26日,南京旅游营养中专的教室的桌子上,摆满了碟子和各种食材,青年大使们眉头紧皱。“从来没有做过中国菜,这是个很大的挑战。”来自加拿大的青年大使迪龙略显担忧。

    大使们被要求完成两道菜,是牛肉馄饨和芦蒿虾仁。之所以选择这两道菜,一方面是因为牛肉富含大量蛋白质,有利于为运动员补充能量,另一方面是因为芦蒿是南京当地的特色蔬菜。

    南京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王璐详细地展示了馄饨的制作过程,从裹馅到包皮,只用了不到1分钟,看得青年大使们目瞪口呆。“so easy!”迪龙一扫先前的担忧,变得胸有成竹。

    但在实际操作环节,有人放多了馅,有人忘了蘸水,有人的馄饨散了。在一旁志愿者的帮助下,一盘盘奇形怪状的馄饨很快煮熟出锅。“太美味了,回去之后我就去买超市的馄饨自己煮着吃了!”迪龙迫不及待地尝起了自己亲手做的中国美食。

    其实迪龙早就看到过那部风靡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展现的中国美食曾几度让他和他的朋友垂涎,只可惜那时没有机会来中国亲身体验这种饮食文化。这次来南京,不仅尝到,还能亲自烹饪,令他十分激动。“还想去尝一尝南京的特色美食!”迪龙说。

    迪龙和伙伴边吃边讨论中国食物与自己国家食物的差别。这时一个女生说,“我觉得中国的食物折叠得非常好看!”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逗乐了。

    各种欢乐的同时,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厨们也在努力帮一些老外“纠偏”。

    制作芦蒿虾仁时,有人提出了中国喜欢用油炒菜的问题,认为这样不健康。大厨告诉大使们,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使用植物油炒菜,不仅健康,还对人体有益,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处处弥漫“中国味道”

    3月24日,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辗转广州来到南京的新西兰姑娘塔拉·比斯霍刚一走进涵月楼酒店的大门,就被酒店服务员迎上来的笑容“拦截”了。3名着中式旗袍的服务员笑着向她走来。

    第一个迎上来的,手里端着一盘热毛巾,她笑着示意塔拉先抹把脸、擦擦手。塔拉刚把热乎乎的毛巾从脸上移开,另一名服务员又端着一只空盘子迎了上来,塔拉刚好可以把用完的毛巾放进盘子里。

    这时,第三名服务员递上一杯小小的、插着一小片柠檬的饮料。酸酸、甜甜,又有一些朗姆酒的味道。塔拉很喜欢这个,“味道真不错。这是我见过最周到、体贴的服务。”塔拉去过美国、澳洲,她告诉记者,在服务礼仪方面,南京是她见过最周到的。

    除了后勤服务处处体现周到迎客的中式礼节外,在运动员们下榻的酒店,也能随处嗅到浓郁的“中国味道”。

    3月25日上8点,南京剪纸艺术家陈耀拖着行李箱早早地来到青年大使的驻地,在酒店6层钟阜厅外摆起了剪纸台子。陈耀是一名工艺美术大师,应青奥组委会邀请来“传播中华文化”。

    据青奥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京剧脸谱木雕和剪纸艺术,是精选的“非遗”项目。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还是“很受老外喜欢的中国文化”。

    就在不久前,陈耀刚刚送走了一名专程从美国纽约赶来学习剪纸的老外。这个名叫Edam的美国小伙,在南京待了足足一个月学习剪纸。回国后,他的家居艺术设计作品因为融入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特色,得了一个国际大奖。

    陈耀告诉记者,他还应邀在南京很多所国际学校里教学生们剪纸,“外国人很喜欢剪纸,我还专门针对老外的特点,编了一套剪纸教材”。

    前一天晚上,陈耀连夜为青奥会量身定制了一幅剪纸作品。这幅作品上,有吉祥物砳砳,有南京市花梅花,有象征吉祥的飞燕。“大使们如果有兴趣,我准备教他们剪这幅画。”话音刚落,就有一名来自斯洛文尼亚的青年大使与陈耀攀谈起来,语言沟通的不畅,完全没有影响她剪纸的兴致。

    据一名南京本地的记者介绍,南京方面近段时间举办了多项与青奥会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类活动,在当地已营造出较好的青奥氛围。

南京青奥,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社交钥匙:青奥会上的“高科技”
我眼中的青年大使
探访:青奥村像家一样
做“小青柠”完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