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央视大型励志选秀节目《出彩中国人》第六期的开播,让率先出场的“健美父子档”又火了一把。父子俩的肌肉线条征服了所有观众的眼睛,评委周立波连声称赞,中国人也可以练就这样的身体,当然“出彩”!
其实,早在春节期间,来自安徽芜湖的何氏父子就以一组“前后跨越22年”的合影红遍网络,让很多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网友直呼励志。
这组“史上最强父子照”分别摄于1992年、2014年,父亲叫何朝琦,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健身行业;儿子叫何章明,曾多次获得安徽省和全国健身健美比赛冠军。正是看到这组照片后,《出彩中国人》制作方发出邀请,父子俩登上了央视舞台。
最近,身兼健身教练、高校教师,还运营着一家健身房的何章明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他的成长故事颇富传奇,奋斗历程传递出青春正能量。
因伤退役,摔跤运动员“变身”健美冠军
何章明出生于体育世家,父亲是一名举重教练。小时候顽皮、淘气、敢于冒险的何章明,在父亲的鼓励下,练起了摔跤和武术。初二那年,他转到安徽省体校训练,成了一名专业的摔跤运动员。
“在省体校进行军事化训练,吃了很多苦,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他坦言,虽然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但这段经历对后来的发展却有莫大的帮助。
临近毕业时一次意外的肘关节受伤,耽误了4个月的训练时间。摔跤运动的生涯不得不画上了句号,何章明选择了退役,那一年,只有18岁的何章明进入了人生的低潮期。
回到老家后,他来到父亲所在的芜湖业余体校义务当起了教练,父亲希望他有一天能“转正”,在事业单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何章明显然不安于这样的规划,他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健美健身运动。练出一块块健硕的肌肉,拥有匀称完美的体形,在舞台上尽情展现雄性的力量之美、阳刚之气,正是他一直向往的。
1998年,在父亲的指导下,何章明开始了健身健美的训练。那时,何朝琦已是国家一级健美裁判,他根据儿子的体质和健身健美标准,制定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凭着摔跤运动员期间练就的一副好身板,何章明只用一年就让身体达到了比赛标准,而普通人要花上3到4年时间。
1999年,何章明第一次参加安徽省健身健美比赛,就在65公斤级决赛中排名第二。3年后,他第一次拿到了安徽省健身健美比赛冠军。
然而,荣誉并没有换来“转正”的机会。何章明决定自己创业,开办了一家健身馆,这样一来,自己也有了更充足的训练时间。
“合理饮食、科学训练、适当休息是健身健美的三大关键。”人们往往看到的只是健美运动员的力与美,却很难想像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每天10个小时的训练强度,平时还要严格控制饮食,特别是比赛前要保持低脂、低糖、低盐的摄入。
“一天最多曾吃过20多个鸡蛋。”每逢比赛,他总是提前两个月就做起了准备。在此期间,食谱几乎一成不变,菜中没有一滴油,肉食只能水煮。比赛前几天,为了让肌肉线条看起来更有分离度,他必须进行“脱水”。每天早晨做1个小时有氧锻炼,而且要套上几件厚厚的衣服,目的是为了出更多的汗,但是一口水都不喝。
有一次去河南参加全国健身锦标赛,在郑州一下火车,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个地方跑1个小时。
何章明坦言,健身健美训练是枯燥的,因为它就是不断地重复,再重复,不像篮球、足球运动具有对抗性。“要想战胜对手,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断突破自己。”
至今,何章明已12次蝉联安徽省健美健身冠军,两次获得全国健身锦标赛形体冠军和5次亚军,2012年,他作为国家健身健美队队员获得了第46届亚洲健身健美锦标赛古典健美项目第4名。
为了考研,一边拉韧带,一边看书
“我一直希望自己不是因为运动方面的成绩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是因为自己的知识素养获得尊敬。”何章明说。
一枚枚奖牌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他热切地渴望人生中又一个拐点的出现。
2006年,他开始跟着安徽师范大学健美操队的朋友一起训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观看了一场全省大学生健美操比赛。这一刻,何章明开始想象,“自己何时也能拥有大学生的身份。”
得知他的想法,一位好友劝他报考安徽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但这对于当时的何章明来说,“简直像白日做梦,因为自己从初二开始就转到体校训练,学业几乎荒废,更谈不上什么学历。”但何章明决定试一试。
考研绝非易事,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何章明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他需要一边训练,一边学习复习专业课。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过后,整个人都处于疲惫状态。
“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干,毕竟练体育的人都有些好强。”那时,何章明只能选择晚上复习,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一边拉韧带,一边看书。
“为了让这个习惯保持下去,需要对自己狠一点”。他常常是先摆一个很难受的姿势,背完规定的内容之后,才能换一个新姿势。“这样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更多的东西。”
这种近乎“残忍“的学习方式,何章明至今记忆犹新。考前一周,他已进入了“与世隔绝”的状态,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刻不停地看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何章明以371分的高分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成绩排名专业第一。
入校之后的何章明非常低调,很少有同学知道他健美冠军的身份。不过,一口流利的英语,倒成了他新的“标签”。
谁能想到,他的起点是,连音标都不认识,唯一认识的只有26个字母。 退役之后,利用空闲时间,他参加了一个成人高考的补习班。一阵恶补,他幸运地考入了一所夜大学英语专业。
开学的第一节课就让他“备受折磨”,如果不是封面的汉语标注,他甚至不知道这本名为“Intensive Reading” 的教材叫做《大学英语精读》。
为了赶上进度,他每天要花4到5个小时,来完成别人2个小时内就能搞定的作业。他准备了一本英汉词典,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立刻查找。他还把每周整理出的问题列成清单,到朋友家里请教补习。
一年后,词典翻烂了,他赶上了班里的学习进度。不过,口语仍然是个大问题。
何章明决定“一雪前耻”。他每天都去英语角,每次至少练习2个小时。假期英语角不开放,他就在家里“自己和自己对话”。
师弟王健回忆说,“不论跟谁说话,他都先说一遍中文,然后默默地用英语复述一遍,真的像疯了一样!”
今天,何章明可以“无障碍”地阅读英文体育杂志,从而学到国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回顾自己的“转型过程”,他总结道,“客观上讲,当前运动员退役后遭遇的困境,部分原因是由封闭式的培养方式造成的,这种培养方式让运动员全心投入训练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体育场以外的历练。”在他看来,退役运动员能否成功转型,关键在于个人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包括为人处事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文化素质。
人生没有“非赛季”
研究生毕业后,何章明顺利留校任教。体育学院教师、健身俱乐部总经理、国家一级健美裁判和运动员,身兼多职的他忙得不亦乐乎。
不过,对他而言,教书育人是最重要的工作,“我希望当一名好教师,教给我的学生更多的东西,让他们在获得健康体魄的同时,也能将运动理念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健身运动。”
目前,何章明负责教授《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和《力量训练原理与方法》两门课程。在课下,为了培养“苗子”,何章明组建了一支健身健美队,挑选骨架完美、身材匀称的同学进行专业训练。
正在读研二的徐浩开始接触健美运动时,身高只有1米62,体重不足90斤,调侃自己“身体单薄得一阵风就能吹跑”。
在何章明的指导下,他一方面加强营养摄入,一边进行系统的训练,如今体重已达到67公斤,2012年获得了安徽省体育大会60公斤级健美冠军,今年还取得了参加全国健身锦标赛的资格。
在学校的工作之外,何章明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健身房训练中。目前,俱乐部会员规模已达到2000多人,其中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66岁。
如今,何章明对于健美运动有了新的理解:“‘美’不仅意味着外在的形体美,更意味着内心强大的意志力”。在他看来,正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自己才能在退役后完成一次次人生转型。“虽然结束了职业运动生涯,但还有下一个人生赛季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