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招聘季还没有完全到来的时候,一场小范围的招聘会还是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招聘的用人单位来自地处定西市中部的国扶贫困县渭源县教育局。当天的招聘场面足以用“火爆”形容,教室的走廊外挤满了拿着简历前来咨询、登记的学生,狭窄的走廊被挤得水泄不通。
“这场招聘会效果比我们预想的好得多。”渭源县教育局局长包进忠说,“从来的学生人数、大家的热情上都能看出来比预想都好得多。”
此次招聘会计划为渭源一中、渭源二中等5所中学招聘教师79人,涵盖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以及通用技术等各个学科。
引爆招聘会情绪的,还有一个十足的“噱头”——该县出台的《渭源县引进紧缺专业教师暂行办法》中规定,“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毕业、省重点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一次性给予学费补助5万元,住房补贴8万元;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一次性给予学费补助3万元,住房补贴5万元。”
除了“真金白银”的诱惑,渭源县甚至还想到了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引进教师配偶是外地正式工作人员的,可照顾调入本县工作。”
不仅如此。这些即将引进的“紧缺人才”,还将被“重用”:“所有按规定引进的教师,全部分配到县内高中学校任教,优秀的分配到县城区高中学校任教;拟引进的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在未被正式录用前,经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可由用人学校根据需要与毕业生签订聘用协议,提前安排上班,试用期一年,试用期间参照新分配教师工资标准发给工资。”
这对于一个西部国扶贫困县来说,“几乎是可以拿出的引进人才最高的待遇了”。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国扶贫困县缘何重金延揽师范生呢?
“就是想通过连续几年的优秀教师引进,把我们的学校特别是高中的师资力量整个提升一个档次。”包进忠说。
这已经不是渭源县第一次赴西北师范大学办专场招聘会了。2013年,渭源县也派出了招聘团队,但因为“来得有些迟,只招了13人”。
一年时间,这批来自师范学校的科班毕业生在学校反响良好,有口皆碑。这更加坚定了这位教育局长从师范院校引进优秀师资的决心。他透露说,渭源县将继续坚持这一方针,“坚持四到五年,直至引进教师满足我们的需求。”
除此之外,改良师资构成也是渭源县“煞费苦心”背后的苦衷。
“渭源县是穷县,以前为了照顾本地人就业,多招收本地生源的学生。时间长了,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往往学生从哪个中学毕业,又回到哪个中学任教。在以前的老师面前,既是同事,又是学生。”渭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张学文说。
这位校长进一步说,“长此以往,教学方法趋于雷同,教学的智慧就枯竭了,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
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中不乏渭源籍生源的身影。“这次机会对于我来说可能比别人具有更多意义。”刚刚面试结束的应聘者何小华说。她是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10级云亭班的准毕业生,老家就在渭源县锹峪乡。
在这位90后看来,“我本来就是渭源一中毕业的,当时以全校前几名的高考成绩考来了西北师大,现在有机会可以以老师的身份重回母校,既可以回报母校,又可以免于远走他乡去就业,我特别希望自己能获得这份工作。”
更令许多西部县教育局长们头疼的是,近年来,各地新任教师实施公开招录制度,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这一旨在防止招聘腐败的阳光政策,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大量非师范生涌入西部基础教育。在西部不少县份,基础教育师资断档现象十分严重,进入教育系统的非师范生无法履职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凡进必考’的原则下,只要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都拥有考试资格。而以笔试为主的招考方式,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专业技能方面的特点和长处无法充分发挥。在招考中,相比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并无明显优势。”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何瑛说。
何瑛介绍说,为应对这一局面,目前西北师大积极调整了策略,主要邀请地方教育局到师大办就业专场,说服地方教育局“先引进人才,再参加考试”。
中国青年报记者获悉,这场招聘会渭源县教育局共签约50人,“满载而归”。据包进忠局长透露,渭源县教育局还将计划在3月底赴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专场招聘会。
实习生 孙谦 王萌 本报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