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微博上出现了一组送给父母的“手绘微信说明书”。看上去让人很感亲切的手绘图本触动了无数人的泪腺,引起疯狂评论转发。这本爱意浓浓的“说明书”共有7页,详尽画出使用微信聊天会进入的每一个界面,并在所有图标后都用彩色配文标注使用细则。
这组图的创作者是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的张明,现在北京从事儿童美术推广工作。谈到创作的初衷,他直言,看到自己的爸妈因为不会用微信,心里着急,便想到利用专业特长绘制一个详尽的教程,希望通过这种直观方式教会他们使用,慰藉老人牵挂儿子的心情。张明意识到,许多让青年人感到便利的新东西,让家里的长辈们接受起来有些无所适从。
随着“手绘微信说明书”转发量的增多,微博留言“跪求全套高清照片拿去打印给爸妈”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个迅速升温的话题,从另一方面折射出移动互联时代数字生活的新门槛。高科技浪潮下的数字生活给青年人带来了便捷与高效,本应简单易行、无师自通的“傻瓜型”数字化应用,在年长者的眼中却变得高深莫测起来。
数字时代新“文盲”?
家里的电视上突然多了数字机顶盒,一不小心拿错了遥控器或按错了按钮,画面就怎么也进不到想看的节目;手机也不仅仅是打个电话或是收发短信那么简单,里面的花样越来越多。用做农产品批发生意的53岁的赵先生的话说,智能手机的触屏“就像一只泥鳅,手随便抓住哪里都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李同学用微信给妈妈发了句“么么哒”,微信界面中自动出现特效,落下一连串表情,结果妈妈回信息称“被突然掉下来这么多人头吓了一跳”。
就连“借互联网的东风”崛起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也没能让自己的父母在数字生活中领先一步。2014年2月27日,马云在互动平台“来往”上发声,反思打车软件可能会伤害老人的利益。他称自己的父母由于不会使用打车软件,“不仅不能享受到竞争红利优惠,连起码的打车服务也没有了。我父亲说要不是我公司参与这个竞争以及看到很多年轻人喜欢,他早骂上门来了。”
广州市少工委发布的《2013年广州少先队员媒介素养调研报告》显示,30.5%的小学生和21.2%的小学生分别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使用QQ和微博等社交媒体,58.1%的小学生“刷微博”,55.1%的小学生“开微信”。相比之下,无数中老年家长却在新生事物面前“竞折腰”。即使是在大学生稀缺年代曾经接受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倘若不跟紧潮流,也可能在进入“知天命”之年沦为数字时代下新的“文盲”。
“我爸妈习惯了传统生活方式,对诸如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毫无兴趣。”正在北京读研的张同学每次回家并不需要回答父母有关数字生活的“十万个为什么”。另一位伍姓同学家里的情况正好相反,她笑称自己竟然是家里最晚学会使用无线网络的人,老爸老妈紧紧跟随数字时代的步伐,各种潮物都愿意率先尝试。家里早已购置了3D电视,爸爸的手机也频频更换新款,至于熟练掌握各种应用软件,例如社交工具和视频客户端的操作,对于伍同学的父母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不过与此相比,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多数中年家长受阻于入门缓慢,但是他们的接受态度比较积极,一旦掌握,便也乐在其中。
把智能手机说成“泥鳅”的赵先生用上了儿子给买来的新手机后发现,与以前的手机相比,新手机屏幕大、字体清晰是显而易见的优势。自从学会使用天气预报等应用,他的生活和资讯都方便和丰富了起来。
付同学的母亲学习微信,从注册到发送语音信息,经历了一次女儿、儿子为保证耐心“轮班上岗”讲解的艰难过程。现在付妈妈作为熟练掌握微信的小区“第一人”,已经开始教广场舞的同伴们一起使用。据付同学描述,妈妈经常在微信中与邻居朋友讨论哪里的菜便宜、哪里有打折信息,以前打电话挨家挨户通知广场舞排练时间的举动,也演变成在微信里“吼一声”。
子女缺乏耐心 父母知难而退
数字时代,人生阅历丰富的父母在高科技浪潮的席卷下摔倒,作为子女,你该怎么扶?
“手绘微信教程”爆红网络之后,许多网友称“自惭形秽”、“打脸”,纷纷留言反思自己的不足,坦言对教父母使用新生事物极度缺乏耐心,情绪的小火苗“一点就着”。
一个天津网友说:“从手机开机到连上无线网络、再到申请邮箱,我一步步讲,结果都还没来得及教老妈怎么注册,我就已经崩溃了。”某广西网友跟帖称,自己跟越亲近的人说话越爱发脾气,之后便陷入愧疚,但是下次还是同样状况的新轮回。
刚工作不久的陈小姐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她笑称,为避免至亲之间交流耐心不足,她们家采取“交叉授课法”,“我负责把我大姨教会,我大姨家孩子负责把我妈教会”。
另一方面,尽管面临数字生活带来的陌生与惶恐,大多数家长在看到孩子皱起的眉头后主动选择知难而退,不忍心给子女添麻烦。
笔者随机采访北大、清华等几个高校宿舍的同学,大家都称不知道爸妈是怎么学会使用微信的,但是在学会之后,时常会接到爸妈的语音信息,或是在朋友圈里的“点赞”。
值得深思的是,有不少家长选择“求助”子女外的其他人。就读于软件开发专业的陆同学说,老爸的微信账号虽然是他帮着注册的,但之后爸爸拿着手机主动说去单位学。
从事货物运输调配的冯阿姨称,自己选择买某个牌子的智能手机,完全是因为专卖店的销售跟她承诺只要“用着有困难,随时过来问”。冯阿姨用着感觉很踏实,经常去专卖店让工作人员帮着下应用,并现场学会了回去跟女儿联系。冯阿姨的女儿在广州高校读书,但冯阿姨“怕打扰到她学习,也怕她烦,手机不明白的事儿都问同事或者店员”。
科技公司短时间内难以助力
实际上,父母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很多是为了“能跟子女多说句话”,或者“能默默看他朋友圈里说些什么,知道他生活、心情如何”。
“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一味付出,会让孩子将这种爱当作理所当然。”80后新派教育专家陈志林认为,子女习惯于无条件接受疼爱,而缺乏对父母心理需求的体察。这种不对等关系导致子女没有意识到父母对他的渴望,常常会出现“张口就吵”或“闭口不言”等现象。面对不太熟悉的人,彼此间关系是对等的,这时人性中帮助他者的本能被调动,说话做事自然会比较理性。
陈志林认为“手绘说明书”的行为值得认可,他建议:“家长与子女的交流一定要同时建立在欣赏彼此与接纳对方的前提下。家长可以主动示弱,让孩子感受到被人需要的成就感;同时,子女要接纳父母的‘短板’,在平等的心理暗示下给予帮助。”
除了子女要尽到义务,可否期待互联网公司有所作为呢?近年来,数字产品中老年用户数量日益增多,无论从企业利益还是社会责任的角度,尽量考虑到老年人使用便利,都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微信团队成员在看到“手绘微信说明书”后也很感慨,曾尝试联系创作者。在关怀中老年用户方面,微信也特别设计了语音输入功能、语音信息转文字功能、双击屏幕文字放大阅读等。
此外,小米公司开发出手机MIUI系统的“老人模式”,在该模式中,除字体会变粗、字号会变大之外,又简化了很多系统操作,适应中老年用户操作。
然而,据一位软件行业的内部员工透露,手机应用依然很少会选择做老人模式,因为这种切换模式对应用开发来说代价很大,MIUI的老人模式相当于是重新开发了一个桌面,成本不菲。在目前情况下,在数字门槛面前望而却步的父母,主要依靠力量还是自己的子女。
数字时代已经以其独特的方式拷问着亲情。一位家长接受采访后在邮件中略有些心酸地对记者说:“父母在孩子呀呀学语时不厌其烦地教会儿女如何表达,却换得孩子长大后在自己面对盲区时竟不愿多说一字。虽然‘慈母爱子,非为报也’,但是,还是希望对朋友慷慨相助、对同事笑脸相迎的年轻人,能对父母亲人多一点耐心,在潮流前方等一等父母的脚步。”
实习生 王晓艺 本报记者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