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4月0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像俞敏洪那样就事论事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03日   08 版)

    俞敏洪的一条微博,将国航顶上了被吐槽的风口浪尖,他吐槽称:去年9月26日,我坐国航CA985去美国,到了机场发现国航居然把我的商务舱换成了经济舱,而且不给任何解释,基本是爱坐坐不爱坐走。我只能到经济舱,拿到了一张降舱证明,说可以退回差价的钱,从美国回来后,找了国航无数次,国航以各种理由不退钱,一直到今天也没有退到钱。

    引发舆论围观并成为热点新闻后,国航立刻作出回应,称在核实相关情况,并向俞敏洪表示歉意。事实是否像俞敏洪所说的那样,或者此间是否存在误解,还需要调查——不过俞敏洪在曝光和吐槽中所表现出的“就事论事”态度,颇值得赞赏。此种态度使曝光仅限制在针对具体个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上,而没有变成一次撕裂阶层情感和放大对立的网络口水战。

    看得出,俞敏洪对这次经历非常不满,但他并没有扩大到对一个行业和群体的“讨伐”上,而是就事论事说“去年9月26日坐国航CA985去美国”。实名曝光,并且指名道姓,点出了具体日期及航班号,旁观者可根据这个具体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有了如此具体的信息,相应真相很快会被还原。这就是就事论事和指名道姓的好处,不会纠缠于无关的情绪,不会伤害无辜的人,也不会沦为没有结果的口水纷争。

    就事论事地曝光,真是当下网络中一种稀缺的品质。网络戾气弥漫和对抗情绪紧张,很多时候正源于那种“莫须有”的曝光和“无事实”的批判。看看网络中很多吐槽帖,不是就事论事地曝光一个具体的问题,而多是借笼统的描述发泄不满情绪。不是用证据阐释一个事实,而是用“听说的事情”或“编排的段子”发泄一种情绪。比如常能见到“警察滥用权力”之类曝光——如果指名道姓,姓甚名谁何时何地滥用了权力,那就是“可调查可解决”的具体个案,调查后该撤职的撤职,该还人清白的还人清白。可如果在叙述时含糊其词,没有外人可以证实或证伪的具体证据,就纯粹沦为发牢骚了。

    这种不就事论事的曝光有几种情况:其一,担心被打击报复,不敢指名道姓和就事论事,隐去具体信息是为保护自己,这还情有可原;其二,源于曝光时的一种潜规则,隐去具体信息留个面子,常用“相关部门”替代——所以有人调侃说,世界上最难找的部门就是“相关部门”,没一个具体信息,全部用“某”代替,公众看这种遮遮掩掩的曝光基本靠猜;其三,没有证据地瞎曝光,就想抹黑对方,比如前北大教授邹恒甫微博称北大院长强奸女服务员,却没有拿出具体证据,也没有指向具体个人,这种不就事论事的曝光使所有北大院长和教授被吐口水,害无数不相关者被牵扯进桃色污水。

    这种无具体证据和直接所指的瞎曝光,只会搅起无端的指责和莫名的愤慨。政府和官员常成为这种笼统指责的受害者,政府形象的妖魔化和官员名声的被污名化,与这种不就事论事和不指名道姓有很大关系,笼统的牢骚很容易将个案与整体混为一谈。俞敏洪就事论事,所以网络讨论能停留在“事”的层面,可如果俞敏洪并没有给出具体时间和具体航班,而是抽象地抱怨,模糊地描述,那么公众就可能不会讨论具体问题,而只有充满敌意的渲泄和对抗。

    另一种常见的捣糨糊表现是:你跟他说东,他跟你说西,你跟他说西,他又说北了。一位网络爆料人称李亚鹏的一慈善项目有问题,李公布证据自证清白了;爆料人又说另一项目有问题,李又拿证据证明清白;爆料人不说这项目,又改质疑其他项目了。不就事论事,不断地转移论题,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而变成典型的“对人不对事”——带着道德优越感站在一个道德高地上,就不信找不出你的问题来。

铁证如山 不容辩驳
第十二届全国见义勇为
英雄模范表彰活动进入公示投票阶段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走进河南
他把群众当亲人
像俞敏洪那样就事论事
文明相伴
旅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