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4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服务上海国际大都市 打造一流高职院校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巡礼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18日   07 版)

    教师在深圳华为技术公司参观学习

    学院承办“能力源杯”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自动化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大赛

    学院承办全国高职院校Android移动应用技术师资培训班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门

    走进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校园里青春活力的风景所吸引:入学教育,学生认真聆听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和国外特聘专家的专业特色解读及职业发展建议;实训室里,在仿真的企业生产车间,学生或开展实训实践,或备战各类技能竞赛;课余活动,富有专业特色的职业类社团活动如火如荼。走出校园,学生在知名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操、练技修能;融入社会,他们在城乡开展各类社会调研;走出国门,学生们赴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游学,研习国际前沿技能,拓展国际视野。

    学校美丽风景的背后, 是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培养和校园管理模式上的改变。

    通过近几年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工作赢得了许多社会声誉和较高的认可度。学院招生规模在上海市高职高专类院校中持续三年名列前茅,学院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位于上海高职院校前列,专业对口率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较高水平,学生对母校的满意率较高,形成了“招生就业两旺”的局面。自2010年至今,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角逐中,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同时,在其他各类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二等奖以上成绩总计70余项。学院品牌效应逐步增强。学生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层次明显提高,全球500强企业特别是在沪的500强企业把学院学生纳入他们招揽人才的范围,例如,联想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纷纷录用学院毕业生。学院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对学院进行了报道。

    一家学生规模和校园占地规模都不大的学校,为何在企业界受到如此欢迎,在业界有较大影响力,它们的办学特色何在?示范建设又给它们带来了怎样的变革?

    办学特色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六个一”工程

    “六个一”工程对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来说耳熟能详,源自于学院从2011年起推广的学生素质教育工程。

    “六个一”,即指导学生实施一项职业目标行动计划、打造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每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一系列职业理念教育活动、打造一种真实的企业车间生产场景、新建一批学生职业社团。

    指导学生实施一项职业目标行动计划。每位大一新生入校第一天,都会领到一本《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目标规划书》。规划书初期设置了自我介绍、专业选择、家庭情况以及职业理想等调查,中期主要为素质能力养成和职业目标调整。临近毕业,进行总结,最终确立职业目标。学院将职业目标规划书的个人综合素质评分纳入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中,占据三学分中的一个学分。若学生平时在“诚信品质”、“行为规范”、“公益服务”等方面表现不佳,将会影响学分。个人综合素质评分引入学生的评优评奖中,按照20%比例计入学生综合排名。

    打造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让专业教师走出课堂,走近学生,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导航、知识技能考证及竞赛辅导、企业实习、就业指导等,将全员育人落到实处。为此,学院还出台了《关于专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规定每位专业教师指导20位学生,并将津贴、考核等与育人工作挂钩,从制度上保障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每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学院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电子系“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通信系“标准化布线大赛”、“机房勘测与设计”,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赛”,机电系“自动线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绘图(CAD)”,经管系“大学生创业计划设计大赛”,中德学院“数字电路设计与仿真比赛”,动画学院“肖像漫画竞赛”等,这些结合专业教学的竞赛项目成为学生的练兵场。大赛结合专业学习与技能考证进行,同时还为全国技能大赛练兵与选拔。        

    开展一系列职业理念教育活动。如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聘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座,“主考官”现身说法。学生走进企业,一线实操提升职业素养。他们去解放军4724工厂感受一线生产、赴联想集团开展定点实习、到上海通用公司进行职前参观等。走出校园,通过社会实践锻炼综合素质。学院开展了外地高职院校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等主题社会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另外,学生们通过海外游学拓展国际视野。2012年至2013年,学院中德学院先后选派65名学生赴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学习测量技术、微控制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验等课程,获得了该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另有44名学生远赴英国和加拿大参加海外游学,同样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打造一种真实的企业车间生产场景。在“做中学、学中做”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鲜明特点。走进实训室,扑面而来的是金属切割磨削的声音,这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上金工实训课,学校聘请了有着几十年企业生产经验的资深技师兼职上课,这些老教师对接生产现场要求,精雕细琢,注重细节。学院将学生实训、实习按车间与岗位要求实施,推行班前会、线长及看板管理和“六S”管理。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企业和车间氛围,按岗位要求进行操作。

    新建一批学生职业社团。职业社团和工作室模式,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培养他们独立处事、社交沟通、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如计算机应用系与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计算机系景格学生多媒体工作室,学生承接项目,企业参与指导,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在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上,通信系学生创新工作室承接完成了通信系教师办公室语音、数据系统改造工程项目,学员们具有了综合布线实战经验,最终,团队获“上海市团体金奖”,创新工作室学员刘磊、郝亮分别获得该项目第一和第二名。

    院长杨秀英表示,学院始终把学生潜能的激发、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育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特色凸显。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六个一”工程结合高职特征、学院特色和学生特点,紧扣学生专业、职业和就业,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三年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共处”、技能与教养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引领学生全面成长。为此,学院还出台了《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实施办法》、《专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办学特色二:搭建政行企校“四方融合”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创建于1960年的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仅有的一所全面对接新兴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职院校,培养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设有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7个专业,构成了以电子信息大类和制造大类专业为主体,财经大类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体系,建有60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和宝钢集团等10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上海市教育部门支持下,学院于2008年组建的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为校企、校协、校际搭建了深度合作的平台。2010年国家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对职教集团确定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战略,不断聚集集团内的优质资源,发挥集团规模效应,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众多领域深入开展校企、校协、校际合作。骨干校建设期间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由原来的39家增加到61家,其中企业由18家增加到31家,行业协会由5家增加到6家,职业院校由16所增加到24所。

    毋庸置疑,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三年前实施骨干校建设以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推动政府改革办学体制等方面入手,主动工作,创新学院办学体制机制,使学院的校企合作有了长效保障。同时,着力深化院内人事制度、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

    追溯历史,学院原隶属于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属行业办学,在办学经费方面存在着国企利润不能转移投入的鸿沟。为突破这一瓶颈制约,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助力学院发展,学院积极探索,主动承接了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地方政府促进高职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课题研究,探索推动了上海市行业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转变和政策支持。2013年8月22日,上海市正式发文将学院划转至教育部门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学院多年的办学投入、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划转同时,为继续保持学院行业办学优势、职业教育特色,上海市教育部门与仪电控股联合签署《共建协议》,明确了共建目标、共建内容和共建机制等核心内容;学院与仪电控股又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两个协议犹如确保学院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两根支柱,在原来天然纽带的关系中,添加了互惠互利契约关系,使学院的校企合作有了长效保障。在专家眼中,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创新了管理体制,实现行业类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更好地捕捉行业企业信息和技术发展趋势,完善学院内部办学机制,学院成立理事会,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办学重大事项上拥有决策权。理事会由企业家、行业技术专家、行业主管领导、高职教育专家和学院主要领导组成,下设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等。另设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此举无疑对于深化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学院推动各系部组建了众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系部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事宜进行指导,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局面。电子工程系与企业在校园共建电子智能工业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与国内十几家大型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联盟,计算机应用系与企业共建学生创新工作室等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共享共赢局面,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在学院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多样化发展。

    推动建立了与仪电控股系统的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借此平台与行业共同构建“四大合作机制”,建立了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建立了校企双向服务机制、完善了实践基地共建机制、完善了学生培养就业机制,由此保障了校企互聘互派,挖掘了技术服务潜能,提高了实践基地育人层次,拓展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确保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稳定长效运行。“骨干校”建设3年来,企业兼职教师数量递增29%,技术服务项目数量递增4150%,企业实践教师数量递增412%,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递增13%。

    办学特色三:改革创新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期间,学校着力改革创新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按照“适时完善制度、科学规划流程、细化实施方案、严格实施过程”的原则,修订完善了教育教学、师资建设、行政管理、科研服务和人事分配等制度共计413项,并按照动态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更好地为教师适应岗位和脱颖而出提供机制保障。

    首先学校全面完善了人事分配管理机制。学院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了分类培养培训制度、分层分级岗位聘任制度、分层分级全员考核评价制度、多元化绩效模块分配制度。管理机制的改革,极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学院内涵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3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数量递增34%,技术服务项目收益递增1622%,教师参与教改比例递增200%,市级质量工程成效递增340%。

    其次学校构建专业建设动态响应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联席会议、行业领军人物沙龙、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等途径,创建动态信息共享平台,从中了解行业发展态势,获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最新信息,为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等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构建专业建设动态响应机制,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并参与到仪电控股的战略规划与决策,使企业的经营领域和发展方向更加适应上海转型发展的要求。

    另外,学院创新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在教学管理方面改革教师、学生评价机制,在教师中推行两个“置换”,即教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工作量以及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的工作量经论证通过后,均可折算成相应教学工作量。在大学生评价机制改革中,针对学生增设职业拓展可选模块课程,实施各类技能大赛和技术开发项目与对应专业课程学分兑换,规定大赛获奖等级与对应课程成绩兑换等。二是创新校企合作工作机制聚合力。学院将涉及校企合作的就业办、职教集团秘书处与校企合作办合署办公,统筹牵头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协调组织推动,各教学系部具体负责,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3年来,学院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系部结合实际,大力探索创新实践,以任务引领和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开发实训设备、编写校本教材、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形成了“工学交替、循序递进”的板块式人才培养模式、通信技术专业形成了“校企联动,工学融合”全程订单式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形成了“全程项目、工学结合”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等。

    改革后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大赛中连续三年获奖, 2013年获得大赛一等奖。3年来,学院新增市级精品课程9门,新增校企合作开发教材65部,新建校外实习基地30家,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实训场地面积11604平方米。

    办学特色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办学的目标所在。”杨秀英说。

    近年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挥人才优势,助力经济发展。比如,学院聚焦上海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加强了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三大专业建设,为了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重点发展含民用航空制造业(大飞机项目),学院开设了“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为满足社会需求,学院积极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职工上岗培训、农民工培训、技能鉴定等27055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主动服务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发展需求,积极响应仪电发展新战略,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方向)专业。3年来共计为仪电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为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所在地上海市奉贤区重点企业如三一重工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院利用中德合作的特色,多次参与招商引资,形成了地方人才的培养优势。

    其次,学院发挥专家智囊作用,以促进区域、行业发展。比如,学院与奉贤区政府开展产教联合,积极参与该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公益性等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审议,成为奉城镇工业园智囊团成员。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为仪电及其他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发展前沿动态。

    学院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形成了以新技术开发为主的特色技术开发团队6个,建成了9个学生创新工作室,3年来,与3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116项技术开发项目,新增11项实用新型专利,为相关企业创造近5000万元产值。

    此外,学院在探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努力为国家、为西部服务,致力于将这一模式推广到西部省份。学院建成开放式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训中心,面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院(校)长、教学管理人员、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3年内面向云南、贵州、西藏等西部地区完成了1286人次的师资培训。

    在一系列举措和尝试下,学院建立了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与中西部紧密互动的合作机制,汇聚、协调、分享、利用各类资源,专业服务产业,产业促进专业,互利共赢。通过3年建设,学院已经成为仪电控股(INESA)人力资源培育基地、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服务基地、中西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办学需要有激情,更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求索。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领导表示,2010年12月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来,学院紧抓机遇,开拓奋进,学院的人才培养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接,自觉服务于上海市“四个中心”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及校企合作制度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建设全国一流高职院校中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服务上海国际大都市 打造一流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