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有一种青春 六十年不老

青年突击队:最抢眼旗帜直面急难险重

本报记者 李新玲 实习生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28日   01 版)

    4月25日晚上,久旱的北京下起了雨。正在建设北京最高建筑——中国尊的一群人冒雨施工,旁边有一面旗子——“邵新宇青年突击队”。

    “9点多开始下雨,我们正在浇筑混凝土,不能停,所以大家只能冒雨施工。来不及穿上雨衣,大家都淋成了‘雨人儿’。”邵新宇说,突击队里不仅有工人还有年轻的博士,他们本可以坐在办公室,但还是主动来到工作一线,“大家都知道从事建筑工作尤其是施工很辛苦,但这些工作总得有人做。我们就是现代的‘愚公’。”

    1954年1月13日,胡耀林等18名团员青年在北京展览馆工地举起了第一面青年突击队大旗。之后,在北京建工、市政以及其他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推向全国。李瑞环青年突击队在人民大会堂建设任务中,巧妙利用计算数字下料,省去放大样工序,分别提前37天和3.5天完成了原计划用45天和7天的任务。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大会堂等1959年国庆10大建筑,北京政协礼堂、北京市委大楼、同仁医院等市政建设项目和工业建筑,都是青年突击队的杰作。

    60年过去了,“青年突击队”依然是许多建设工地上最抢眼的旗帜。

    “青年突击队不上谁上”

    “当然盼着大项目,更盼着急活、重活、险活,我们的优势和价值就是攻艰克难!”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张树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私心”,“大项目和急重活,最能够锻炼人、凝聚集体了”。

    张树,北京市政集团六公司项目经理,先后参与了北京多项大型环保工程的施工。由于工程质量过硬,项目管理业绩突出,2007年,项目部被授予青年突击队称号。不仅在北京,从海拔负两米的沿海地区到海拔4000多米高的玉树,都有张树青年突击队的队旗。

    2010年玉树地震,北京市启动援建工作,市政六公司接到了援建玉树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施工任务。张树主动请缨:“这时候青年突击队不上,谁上?”

    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位于结古镇新寨村一个叫折松沟的地方,海拔高度为3690~3770米,从填埋场的平地到坡顶,坡度垂直约为80米,高海拔,大陡坡,工程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张树在项目施工一开始就明确了“援建项目,必须是达标工程、放心工程、安心工程”的原则。他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施工方案。

    所有工程的首件、试验段都由他和总工看完以后再报验。工程节点的检验,质检部门严格把关,不许有一点纰漏。每一个工程环节,在技质部和监理验收完成以后,他都会再次带着总工到现场验看,即使是在高原反应最强烈的时候,他也是坚持着走过每一个施工环节,满意后才让通知甲方、地勘等有关单位。

    由于海拔高,有些施工设备运上去后机器报警,他们干脆就删除氧气监测程序,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就加班加点彻夜不眠。突击队还在玉树组织电工、电焊工、钢筋工、推土机和挖掘机操作工五大技能比赛,让年轻员工在高海拔特殊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青年突击队”诞生于60年前,当时很多突击性工程的建设环境决定了这是一支高效高质量的生产队伍,60年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仍然散发着汇聚青年的魅力。

    “青年突击队的名称一贯以队长姓名来命名,队长是青年突击队形象和素质的集中体现,青年突击队的命名方式体现了队长个人与队伍集体的关系。在长期的急、难、险、重、新任务中,青年突击队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对于青年突击队为何60年长盛不衰,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杨立宪这样解释。

    “青年突击队”金字招牌更闪亮

    回顾青年突击队诞生的年代,杨立宪认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建筑业生产基本依靠手工操作,有许多突击性的生产任务,青年工人比例较大,有组织青年突击队的基础,另外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开展劳动竞赛的条件。

    此外,青年人思维敏捷,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敢想敢干,乐于参加劳动竞赛。青年突击队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适应了青年的特点和需要,成为广大青年在建设中建功成才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北京快速发展,在亚运工程、北京地铁、奥运场馆奥运工程、保障房建设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工程工地上,新一代青年突击队队员不仅铸就了多个新地标,也让“青年突击队”这块金字招牌更闪亮。

    时代变迁,青年突击队的建设战场也有了更大的延展。邵新宇青年突击队以承建“高、大、新、尖、特、重”工程闻名,和中建钢构一起创造了国内钢结构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业绩。从北京银泰中心、央视新台址转战到华北第一高楼天津117大厦,他们现在全力建设的中国尊,建成后将高达528米。

    曾强青年突击队临危受命承接了将举办世界伊斯兰教长会议的特莱姆森酒店项目,在600天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创造了奇迹。2011年初,曾强青年突击队再次勇挑重担,建设阿尔及利亚国家会议中心。该项目被誉为阿尔及利亚的“人民大会堂”。突击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和商务难关,施工质量和进度获得阿方高度评价,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学习和创新让突击队精神延续

    创造了北京地铁施工“零沉降”奇迹的青年突击队队长路刚,已经成长为北京市青年突击队协会副会长。他带领的团队,在地铁十号线四标段工程项目施工中,成功穿越了33个风险点,其中一个特级风险点,6个一级风险点。

    路刚青年突击队是2004年成立的,60名成员,平均年龄29岁,有不少90后。这支青年突击队先后参加过北京、广州地铁的多个工程。北京地铁10号线四标段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与学院路下,被业主和专家称为施工最难、风险最大的“咽喉工程”。需穿越一个特级风险点,上面一栋宿舍楼中有二百多户居民,路刚带领项目部技术人员制定出两项施工新技术。施工3天后,地铁十号线隧道安全穿越宿舍楼。

    穿越另一风险点学院路学知西桥时,路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地铁10号线要从学知桥两个桥墩下穿过,根据设计要求,桥体最大沉降不能大于5毫米,否则很可能导致桥体开裂,怎么办?

    “首先快速组建了课题攻关小组,然后联系学知桥当年的设计方,对桥梁的使用状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还请各级专家到施工现场进行专题论证。”路刚回忆,当时历时近1年,经过约20轮反复论证,课题攻关小组制定了加固技术方案。

    最终,不仅成功穿越学知桥,还创造学知桥沉降量为0毫米的施工技术指标,引起业界巨大反响。

    身为国家一级项目经理、一级注册建造师、铁道部铁路科技专家,路刚还有一个身份——老师。

    2005年,路刚创办了北京市第一家农民工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工每月定期上两次全员参加的大课,此外还有不少课程。农民工夜校后来在北京市开始推广,2008年起开始推广到全国。

    “今天的农民工会成为将来产业大军的主要力量,我们很多中层管理人员都是农民工出来的,现在的农民工夜校是他们自己讲课,通过交流还创办了自己的土木大学。”路刚认为,当前的竞争是人才竞争,企业要有造血功能。青年突击队精神的传承和延续,需要每个人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本报记者 李新玲 实习生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4月28日 01 版

“我是青年,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
青年突击队:最抢眼旗帜直面急难险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合肥基层团组织成服务青年桥头堡
中国改革的“饭碗经济学”
青年要在深化改革中勇担大任
2014就业季特刊
读者日专刊
帕杰罗·劲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