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出口决定进口” 就业挂钩专业存废

高校就业质量迎接大考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28日   T01 版)

    4月27日,3W咖啡馆举行智能生活体验馆开放日,不少创客来此体验与交流,这里已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早期创业团队之家”。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又是一年就业季。在经过了高考招生这个入口的检验后,毕业生们迎来了就业——这个出口的“大考”。

    今年3月前,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陆续公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而从2014年起,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将就业质量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话来说,“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质量的综合反映和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和社会声誉”。

    计算机专业沦为调剂专业

    4年前,当南京理工大学新任学工处处长龚建龙看到当年该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情况时,这位昔日计算机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前任院党委副书记有些傻眼了:曾经相当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居然沦为被调剂的专业。

    2003年之后,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曾被视为高科技的计算机专业走下神坛,不少用人单位这样评价:学计算机有什么,谁不会啊?

    “对重点高校来说,培养的不是一线的操作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江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安军说。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的总结非常形象:“出口决定进口,老百姓评价学校办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讲,主要看出口,看你就业好不好。学生的就业状况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也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终的就业率只是一个表象。”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长春说。

    而从2010年起,教育部开始发布上一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学校的名单。与一般的表彰先进不同,专业调查机构的社会评价被首次引用到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中。更重要的是,就业工作不是孤立的,它被放在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而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希望用就业导向来引领人才培养的改革。

    不少学校已经开始静悄悄的改革了。这次,就业成了一个抓手。

    不能因为教师没有课上就必须开设这个专业

    江南大学的调整堪称“大手笔”。2010年,这所以轻工专业见长的高校,在全校本科生规模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削枝强杆”,对连续2年初次就业率低于80%的社会学、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3个专业实施停招。6个学院100来名教师的岗位发生变化,700个招生指标被分配到其他专业。

    “我们有个指导思想,未来学校必须明确发展重点。”陈安军说。

    目前,在北京交通大学的57个本科专业中,已有信息工程、俄语、汉语言、国际经济与贸易、思想政治教育5个专业停止招生。该校教务处处长李长春说,下一步将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考虑撤销长期不招生的专业。

    而南京理工大学也在这几年先后减少了电子商务、经济学、应用数学、工业设计和交通工程等就业率后十名专业的招生计划。

    在这几年的调整中,不少学校减少或者停止招生的,多是昔日的热门专业。

    南京理工大学多年来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每年,学工处都要出两份报告:一是每年年初招生报告,着重分析生源情况统计,比如,哪些是生源比较差的专业,甚至连第一、二、三志愿都没有学生报考,只能靠调剂的。这份报告要在学校内部通报。

    另外一个是每年9月份的就业报告,主要是通报就业率比较低的专业,也包括分析四年后热门专业的饱和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龚建龙说,学校通过这两个报告来调整方案。如果连续3年专业的就业率都在60%徘徊,就建议停办或者进行大的调整。学校的宗旨很明确,“不能因为教师没有课上,这个专业就必须办下去。”

    但是就业率并非包治百病。龚建龙表示,通用学科要采用招生就业相兼顾的政策,但是核心专业、长线专业,不能以就业率论英雄。

    他以南京理工的看家专业——兵器专业为例。十几年前,兵器专业曾经冷过一段时间,但是哪怕只有20人的小班,这个专业也一直在坚持招生。“这是国家和科研的需求。”

    坐过多年冷板凳后,现在的兵器专业反而壮大了。龚建龙说,现在兵器有两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是大班,一个班60人。

    大学办学越来越冷静了

    “大学办学越来越冷静。” 江南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李红说。对学校来说,再也不是一见热门专业就开始跟风了。

    “不是社会需求热了,老师想上新专业就上新专业,必须符合我们学校的专业标准。”李长春说。

    现在高校要上一个新专业,程序越来越严格了。不少学校设立新专业都必须迈过一道坎儿:获得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的批准。 

    北京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就没少反对过新专业的申报。

    随着铁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了解铁路相关知识的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了。学校想办一个带有轨道交通色彩的小语种专业。

    没想到,这个专业被学术委员会否定了。师资力量不够强只是一个理由,最重要的是,学术委员会认为这个专业定位没说清楚。

    “说不清楚就是不行”,李长春强调,“提高学校内涵建设,要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办学没有特色,就没有立足之地

    如今,江南大学每年的招生专业都稳定在50个左右。教务处的负责人之一陈安军算了一笔经济账:江南大学的师资队伍1700人左右,办80个专业和50个专业是完全不一样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有成本投入。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专业多了,资源肯定分散,办学成本高。”

    而就管理角度而言,陈安军说,专业数量下降,管理成本也会下降。“这跟企业生产产品是一样的,单位产品损耗的成本会降低。”

    南京理工对经济管理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及时调整了机械、化工、电光、动力和自动化等学院的专业设置,新组建了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与生物工程和设计艺术与传媒三个学院。

    龚建龙说,办学要办出特色。以该校为例,就是要办出国防特色。你的特色要丢了,未来没有立足之地。即使在社会上不热,但是也不可以丢。

    兰州大学自2008年起就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研究生招生指标划分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就业情况的反馈,合理调整专业招生人数,做到专业招生数量的优化调整和合理配置,增加了部分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的招生数量,促进了学校学科结构的优化。

    南开大学没有砍掉什么专业。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对记者说,学校不会因为一时的就业情况来决定专业去留,而是会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综合因素来考虑。与此同时,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就业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

    4月24日,北京交通大学刚刚召开了一年一度的本科教育工作会。不过,今年这个会有了新名称:人才培养工作会。李长春说,今年会议强调的是综合改革,试图让本科与研究生人才一体化培养,并根据就业情况建立学校层面的专业预警,“这不是为了减招,而是为了限招”。

    南开大学今年申请了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课题——“全程化视角下的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研究”。胡军说,这个课题不仅是要调研南开内部,还要调研其他高校,希望能够理清就业与招生、培养的关系。

    很多学校都在做这样的探索——让学生在从“入口”到“出口”的各个环节,受到优质的培养。龚建龙说:“人才培养质量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不过是通过就业这个抓手,来促进教学和办好专业。”

    本报北京4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4月28日 T01 版

八成应届生就业观求职中“生变”
高校就业质量迎接大考
各地就业新政
您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态度是?
年轻人如何挑选就业城市“潜力股”
90后找工作唯一不妥协的是兴趣
北大硕士:米粉店里找寻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