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自己的孩子缺乏锻炼,但“等孩子考上大学再锻炼也不迟”却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共同想法,可如果把“要孩子健康还是要考分”的单选题抛给中国家长,相信不会有哪个家长会选择考分。
“家长肯定关心孩子的健康,但因为不清楚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之间到底有多么紧密的联系,才会有那么多家长走入误区,以为孩子失去的体育锻炼可以在上大学后补回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郭建军近日向记者表示,体育教育如果仅作为一种培养孩子运动技能、兴趣和增强体质的手段,仍显片面。事实上,体育教育应该被看作对孩子的一种生存教育。
一个人身体素质如何,是否懂得科学、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对其生存质量有很大影响。而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身体基础、丰富的运动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意识,与从小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
2014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日前在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举行了会徽揭幕仪式,“科学健身校园行”活动也正式启动。所谓的“校园”已经拓展了外延,社区和家庭都成为传播科学健身知识的场所。
“中国社会目前的体育观念比较滞后。”郭建军表示,家长不了解缺乏体育锻炼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到底有多大,学校还停留在把体育教学当作运动技能教学或把体育课当作仅仅是身体活动的阶段。
不久前,郭建军在美国考察中小学体育教育,他了解到,“美国早在2001年就把体育教育作为对青少年的一项‘生存教育’内容,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把体育教育上升到生存教育的地位,并不是刻意夸大体育教育的作用。“很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关节疾病等,发病于成年,但病根却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埋下。”郭建军表示,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合理、科学、长期地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生几率,对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有明显帮助。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科学运动知识和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郭建军表示,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开始接受有关体育运动对人生重要性的教育,其中包括很多基础知识,如孩子学着借用仪器听自己的心率,了解心率是衡量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课不仅教孩子一些基本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运动对保持健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这种知识灌输一直持续到中学,经过反复强化后,让孩子对体育运动的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对运动缺乏兴趣,学校和家长也不会强求他们进行锻炼;还有些孩子喜欢足球、篮球等某一项运动,学校及家长就以为他们的身体锻炼已经足够。
如果从生存教育的角度看,这类情况都有问题。“应首先帮助孩子培养基本的运动能力,同时告诉他们运动的重要性,他们运动起来之后,有参加各种运动项目的能力,才能发现运动的乐趣,进而养成运动习惯。”郭建军表示,“我们不能放弃培养任何一个孩子的基本运动技能,不能以孩子没兴趣参与体育运动作为孩子不运动的理由。至于那些特别喜欢某一项目的孩子,也不能认为运动足够。运动的种类需求丰富、多元,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到的身体机能不同,有的侧重于速度,有的侧重于力量等,但孩子的成长需要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尤其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运动,我除了有运动兴趣之外,还因为生命的精彩离不开运动”,从健康角度讲,运动是身体离不开的“营养”。
郭建军对不久前看到的一位退役体育明星的发福体态留下深刻印象。“这位体育明星,他的运动技能肯定超过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但他现在的身体素质又能比多少普通人更健康呢?这说明,这位体育明星可能也不知道体育运动对人生、健康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体育人自己不清楚体育运动的意义何在,这在中国也不是个别现象,这正是体育观念、科学锻炼素养滞后的又一个典型现象。
如果知道体育运动对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根本意义,这位体育明星即便退役,也会坚持运动,让自己的体形不至于发福到现在的地步。其实,在中国的很多运动队,因为运动员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身体素质不能全面发展,日后的竞技生涯更容易出现伤病。
如何扭转落后的体育观念?郭建军认为,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引导和鼓励手段。在美国,政府会给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发奖章,这就是一种引导;另外就是要对学生、家长加大重视体育运动的教育和宣传,如果每个家长都知道缺乏锻炼将给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埋下巨大隐患,相信这些家长不可能不重视孩子的身体锻炼。
本报北京4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