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数据。截至4月21日,已有超过90家中央部门公开其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安排。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数与年初预算相比,下降10.2%,兑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调查,对3007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4.0%的受访者关注这次“三公经费”公开,44.4%的受访者确认,从此次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下降10.2%,能看到政府改革的决心。
47.1%受访者会去查看此次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情况
得知这次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消息,北京某事业单位员工李洪涛,第一时间上了各大部委网站查看。他发现,相较此前一些部门语焉不详的公开,今年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更全面、细致,包括了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经费预算等更全面的信息,还有更多的图表、文字说明和名词解释,方便查看和理解。
他发现,今年还新增了一张“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表,将“三公经费”今年预算数与去年预算数和预算执行数分别列出,让人可以很清楚地进行对比。“感觉这次‘三公’公开是最清楚和彻底的一次。我很轻松地就看明白了政府到底花了多少钱、为什么要花。这才是真正的监督。”
西安“80后”青年张正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平时总在吃饭时听到父母谈论有关“三公”的问题,这次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他也专门去查看了一下。看后张正表示,有的单位用车、出国、接待占总预算的比例都差不多,但有的差别就很大,比如“用车”一项比其他多很多,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能再细化就好了。
调查中,64.0%的受访者关注此次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47.1%的受访者会去查看具体公开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管理系主任、政府预算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肖鹏表示,这次“三公经费”公开开始步入规范化、常态化阶段。今年在4月18日公布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和2014年预算数,同时各部门公布本部门的部门预算,与2013年选择了同一日期。而且,公开的报表格式与内容进一步统一规范。中央各部委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要求和统一的内容要求,公布了本部门的预算收支信息。部门预算中也出现了更多的图表、文字说明和名词解释等,方便社会公众了解各部门的花钱情况。这是“三公经费”第一次提前随同预算一并公开,改变了以往“三公经费”随同部门决算一并公开的做法,这样更加便于社会对预决算情况进行监督。
削减“三公”的最大难点在于公车消费
“三公经费”公开还存在什么问题?调查中,65.4%的受访者觉得真实性难以核实,64.3%的受访者表示普通公众看不明白,60.1%的受访者指出公开的类别和款项不细致,58.6%的受访者感觉缺乏详尽解释,57.7%的受访者认为消费责任人不明确,45.3%的受访者指出没有具体的消费规范标准。
在成都市某航空公司职员何桃看来,目前“三公经费”公开,责任人还是不明确。另外,如果只公开数字,老百姓也无法核实。“不知道各部门预算和实际消费有多大差异?超出的钱怎么花的,可否追溯?是否能对计划外的费用建立等级划拨机制和审批程序?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解决。”
“‘三公经费’公开还是不够细化,只公布了各部门财政拨款中用于公款出国、公车消费、公务接待的大口径数据,而没有更为明细的数据,让人无从解读分析。”肖鹏认为,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部门预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的细化程度,提供相关支撑报表,如基本数字表、专项支出明细表等。
记者调查中,有公众表示担心,虽然削减了“三公”消费,但费用有可能会转嫁到其他地方。肖鹏对此说法表示认同,他说,一些部门有可能通过自己掌控的事业收入、项目支出或者下属企业负担,来转移“三公消费”。因为目前“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仅仅是财政拨款中用于“三公”消费的金额,而各部门的预算收入中还有很大块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事业收入等,其“三公”消费并没有纳入到目前的统计口径中来。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张明指出,目前已公开的“三公经费”,缺乏统一规范的明细或核算标准,如载人公务车拥有量及排量级别、车均年费用总额、公务接待次均费用等。已公开的“三公经费”无论预算数还是决算数,都主要是现行政府预决算的财务预计或会计账目发生数,有其现实、权宜的制作、生成机制,真实度还有待审计查验。“比如我在审查中,就曾见过公务接待费预算数60万元、决算数60万元的事情。”
这次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1.27亿元,占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总额的近60%。喊了多年公车改革,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仍压缩有限,公务用车俨然成为“三公”中最大的开支。
张明也直言,削减“三公”的最大难点在于公车消费。因为从目前情况看,因公出国严格把关后,基本解决了公费出国游问题,公款吃喝也基本消失。但公车私用是否解决,解决到啥程度,真还不好说。
44.4%受访者表示从中央“三公经费”下降看到政府改革决心
公众对“三公经费”公开有什么期待?调查中,72.4%的受访者希望明确“三公”消费责任人,62.6%的受访者期待能积极回应公众的疑问,57.0%的受访者认为应同时公开票据等证据,55.7%的受访者希望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监控,54.7%的受访者期待公开各部门职能对应的消费情况,52.8%的受访者认为要建立科学详尽的规范标准,47.1%的受访者表示要明确不公开或者不按要求公开的责任。
对于“三公”公开,肖鹏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增加各部门公开的预算报表体系。对于目前的报表体系,如果做进一步的分析解读,还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基本支出人员经费预算表、基本支出日常公用经费预算表、专项支出明细表、部门基本数字表等相关表格,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循序渐进地公开。”
“其次要进一步明晰‘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肖鹏说,部门的收入有财政拨款收入和事业收入,但现在公开的数据中,事业收入中的“三公”消费开支肯定没有包括进来。除涉密情况外,各部门的人均出国费用、次均出国费用、公车占有数量、公车更新报废情况、公务接待次均费用等基本数据,也应一并公布。
肖鹏指出,2013年的“三公经费”执行数字和2014年“三公经费”的预算数,体现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相关文件的精神。这两个数字相对于2013年均有一定程度压缩。“本次财政部主动公开‘三公经费’的行为,对于回应社会上关于‘三公经费’上千亿元规模的种种传闻,提升政府执政的公信力,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张明认为,这次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下降10.2%,体现了政府改革的决心。但他提醒,“三公经费”的公开和减少,目的是限制不良公务行为,从而净化政务环境以及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现在的条件下,如果把全部注意力都只放在“三公经费”本身上,会有可能偏离通过规范政府支出来规范政府行为的主题。
调查中,44.4%的受访者确认,从此次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0.2%,能看到政府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