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根扎下去,并连在一起

——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新疆且末县执教纪事(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05日   02 版)

    “到新疆去,做新疆人”专题二维码

    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治沙站植树,是每位且末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每年都必须参加的活动。

    14年来,他们种下的沙漠植物,已经“手拉手”将塔克拉玛干沙漠逼退了2~5公里。

    保定学院24名毕业生做了且末人

    4月13日,在且末中学教师侯朝茹、庞胜利带领下,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了与且末县城一河之隔的治沙站。

    且末小学体育教师张丽和中共且末县委党校教员杨广兴——这些保定学院的老同学也闻讯赶来。“这里是我们的骄傲!”几个人这样表达对亲手栽下的红柳、梭梭等沙漠植物的感情。

    “沙漠植物有个特性。”庞胜利望着一排排红柳、梭梭告诉记者,“它们的根不但扎得深,而且互相连接在一起,当一棵植物缺水了,其他植物就会通过根系为它输水……”

    这些老师能够在且末扎下根来,且末中学校长王琦将其中一个原因归结为群体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而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中共且末县委党校教员苏普说得真诚:还真是割舍不下这份同学情谊。

    2001年,张丽选择到且末工作,是因为同班同学王建超告诉她:且末缺少体育教师。王建超早一年来且末,张丽初来乍到没有宿舍,王建超就把丈夫王伟江“赶”到了男教师宿舍,让张丽搬了进来。2003年,英语教师荀轶娜到且末时,身上揣着侯朝茹寄给她的照片——刚启用的新学校、新建成的县城广场、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而她来之前,这位保定学院的学姐还为她粉刷了宿舍墙壁,购买了格调温馨的窗帘……

    自2000年以来,陆续有24名保定学院毕业生带着户口来到这里,做了且末人。

    谁要是加班晚了,孩子自然会去这些叔叔阿姨家找饭吃;谁把钥匙锁在屋里了也不用担心,放在同学家的备用钥匙不只一把。

    2002年正月初九,王建超的儿子顺利出生了。且末中学教师辛忠起早早赶来看望。见到老同学,和王建超血型一样的他快人快语:“我昨天晚上哪儿都没去,怕你需要还等着给你输血呢!”

    且末县医院没有血库,妇女生孩子如有需要都是临时找血型相同者来救急。如今,儿子已经12岁了,但老同学的这句话,王建超依然记得。

    在沙漠边缘的“闪婚”与“裸婚”

    2000年,15名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一到且末,且末县的领导就鼓励他们在当地买房子,学校领导也忙着帮他们介绍对象。在这些“老且末”看来,早点安个家,他们就能把根扎下来。

    来且末工作的保定学院20多位毕业生中,先后成就了7对夫妻。2000年到且末二中工作的4个女教师,就有3个嫁给了同去的男同学。

    爱情总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悄悄萌发。

    2001年结伴回保定探亲时,站了十几个小时,井慧芳晕倒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正是同学加同事的陈荣明一路照顾,让她认定了这个淳朴善良的小伙子。2003年,初到且末的荀轶娜对当地饮食不习惯,作为先到且末的学长,朱英豪跑了几条街为她买回两个馒头,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或许,有了共同吃苦的经历,才能享受共同吃苦的幸福。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盛产至纯至真的爱情传奇。

    “你要是7月13日回来,我就和你结婚;你要不回来,我们的事就算了吧!”——刘庆霞现在仍记得2007年7月她发给周正国的短信内容。

    当时,周正国在且末中学工作,刘庆霞在河北阜平县任教。老乡加校友的二人,其实以前从没见过面。通过朋友撮合认识后,也只是通过电话、短信聊了半年多。

    接到刘庆霞的最后通牒时,周正国正在乌鲁木齐接受专业培训,只请到了几天假,但就是在这几天里,相亲、提亲、成亲“一气呵成”。

    2007年7月13日,在阜平县汽车站,刘庆霞第一次见到周正国;第二天,周正国便和父亲到刘庆霞家提了亲;提亲不到24小时,姑娘就和周正国领了结婚证,登上了回新疆的火车,一起到且末安家落户去了。

    不过,刘庆霞绝不是个轻率的姑娘。通过半年的电话交往,她觉得嫁给周正国已有充足的理由:“我信得过正国的人品,他是从贫困山区走出的穷孩子,买房子没要家里一分钱,说明他有担当;年纪轻轻就担任了教研组长,表明他有能力。”

    在且末不仅有“闪婚”。杨广兴告诉记者:“我们当中绝大部分都是‘裸婚’。”

    2001年,王建超和王伟江结婚时,两人调换到了一间宿舍当新房,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做婚床,桌上放的是工会送来的暖壶,床上铺的床单是演讲比赛的奖品。

    井慧芳和陈荣明结婚时连结婚照都没拍,孩子1岁多时,还是陈荣明妈妈提议去补拍了婚纱照。如今,这张照片就挂在家里:井慧芳穿着婚纱,身边的陈荣明抱着孩子。

    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过去14年经历的挫折和不顺,周正国不愿多说一个字,理由简单充分:怕住在阜平县大山深处的老父亲为他担心!对于万里之遥的父母,周正国、刘庆霞夫妻俩从来报喜不报忧。而他们的父母面对困难时,也是对他们“能瞒就瞒”。

    女儿女婿和外孙女每一次探家,张丽的妈妈都高兴异常,忙里忙外,买这买那。一次探亲回到且末后,张丽给父亲打电话问起母亲,看着正躺在病床上输液的老伴,父亲一时没忍住,哭着埋怨女儿:“以后你们还是别回来了,每次你前脚刚走,你妈都难过得大病一场。”

    不久前,辛忠起还特意拜托准备探家的老同学侯朝茹,顺便看看远在河北涞源县的爸妈。辛忠起的母亲身体不好,最近连续几次跟父亲视频聊天,他都说母亲不在……直到侯朝茹回来告诉他:老太太好着呢!辛忠起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对于父母,他们总感觉回报得太少。

    前年母亲生病住院,辛忠起的父亲给他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备下些钱”。这是这些年来父亲第一次开口要求支援,辛忠起连声说:“没问题!没问题!”

    知道儿子也不富裕,父亲竟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辛忠起:“这钱以后还不还你?”“爸,你说啥呢!”放下电话,辛忠起这个全家合力供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失声痛哭。

    探亲一次,行程5000多公里。但趁着父母健在,能回就要回——这几乎是他们一致的想法。

    三口之家探望父母一次,路上吃住花费不小。即使到了现在,只要孩子不随行,他们就坚决不坐卧铺。“回家一次怎么也要给父母放下些钱啊!”

    刚来且末时,庞胜利曾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愧疚和不安。父亲回信说:“你以后不要提‘不孝’二字。你正是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现在不是号召全国人民到那里去开发吗?你们是祖国的排头兵,是好样的!爸爸为你自豪、为你骄傲!你常给爸爸来信就是最大的孝,别忘记!”

    这封落款时间为“2001年3月26日夜”的信,庞胜利一直保存着,经常会拿出来念一念。

    2002年,赵艳菊从保定学院毕业后,来到且末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3年后,弟弟赵国宝从保定学院毕业后,也追随姐姐到且末中学;2009年,两人的父母卖了家乡的房子,来到且末与他们团聚。

    如今,对赵艳菊一家来说,位于南疆最南、沙漠边缘的且末,就是他们的家。

 

    相关文章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给孩子走出去的机会和留下来的理由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5月05日 02 版

中国应进入宽容的时代
管好闲不住的手
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应创新思维
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价值共识
“妙”笔生花
根扎下去,并连在一起
各地广泛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团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