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西海固走出的“金牌电工”

——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晓炜

本报记者 马富春 实习生 袁贻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07日   01 版)

    山路崎岖,一路上6个多小时的颠簸,车里有人忍不住抱怨起来。车开到山顶就再不能前进了,张晓炜下车站在一旁,等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还得步行半小时才到。”

    这是农民工出身的电气化工程师张晓炜第一次带记者回乡采访。用纸勉强糊着的窗户、破破烂烂的土坯房,站在张晓炜老家前的记者还来不及惊讶,一阵风过就是满嘴的沙子。

    这里是西海固山区,被联合国官员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宁夏西吉县震湖乡,也是张晓炜长大的地方。

    从西海固走出去,曾是山里娃张晓炜最大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个心愿,初中文凭的他用15年时间上演了从农民工到全国劳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的“变形记”。

    “勤奋、坚持和乐观,是我能从西海固走出来的原因”。这个30岁出头的宁夏汉子笑着说。

    笑着也是过一天,哭着也是过一天

    离开西海固以前,张晓炜一个星期只能洗两次脸。

    在缺水严重、靠天吃饭的西海固,张晓炜每天只喝得上两杯水。日子久了,嘴巴起皮成了常态,也养成了不爱喝水的习惯,后来他在工地干活,一整天下来,能连一杯水也不喝。

    让当时只有14岁的张晓炜无法忍受的,还有贫穷。住校的日子里,4个男孩得挤在一张1米宽的床板上睡觉,半夜出去上个厕所,“回来肯定没位置了”。

    那时,在西海固山区,男娃一长大,身板健壮一点的大都选择出去打工。每逢过年,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总会聚在一起,聊聊外面的世界。张晓炜听得心痒痒的,也决定出去打工。可十几岁大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就偷偷叫上两个小伙伴,3个人一合计,随便拿了几件衣服就跳上了去银川的车。

    现实远远超过了这群少年的想象。

    到银川的头一个晚上,3个人睡在了银川火车站广场的石凳子上,正是盛夏时节,半夜被蚊子咬的满身是包的张晓炜醒了,一顿嚎啕大哭。

    天亮了的生活,更惨。没有学历、不会技术的他们连着吃了不少商铺的“闭门羹”,到饭点饿得慌了,只能硬着头皮去馒头铺,眼巴巴望着摊主,等一两个卖不掉的馒头。

    几天以后,好不容易在一个工地找到活儿干的张晓炜第一次吃上了工地厨房的开水煮面,20年过去了,他至今记得那碗面的样子:面上浮着几片青菜和几根土豆丝,连油花都见不着。但他一口气吃了一整盆。

    养猪、端盘子、下煤矿,能挣钱的活儿张晓炜都干。在餐馆工作的那一年,他头发不理、胡子也不刮,每天早上4点起床和面,一直要干到晚上11点才能歇着,经常站在墙边,“累得靠着靠着就睡着了”。

    同来银川的两个朋友扛不住了,打算回家。他们劝张晓炜:“回吧,这太苦了,坚持不下去啊。”

    那天晚上,依旧被蚊子咬了一身包的张晓炜动摇了:明天一早我就回。但天一亮,看到宽敞的床铺、闻到蒸馒头的香气,他又改了主意:“不能回,一定要坚持下去。”

    “笑着也是过一天,哭着也是过一天。”和朋友告别后的张晓炜下定决心,“坚持下去,总会有转折点的”。

    千年饿不死手艺人

    一晃4年过去,张晓炜“能干的都干过了,虽然能吃饱饭了,但口袋里还空空的”。这个时候,他的脑子里冒出了一句老家人最爱念叨的话:“千年饿不死手艺人。”

    转折点很快到了。1997年,银川当地一个包工头开始招工,可条件却很是奇怪:一周干活5天,包吃包住还送两天的技术培训,但一分钱不给。

    有人骂包工头欺负人,张晓炜却心动了。辞掉手上的工作,他一头扎进了工地。砌砖、穿线、看图纸,18岁的张晓炜“第一次感到心情愉快”,离开书本太久了,他恨不得每天都泡在工地里学习。这个山里娃习惯了起大早,师傅走哪他就跟到哪,背背工具包,搭手接个线,师傅一开心,就传授些小技术给他,他全都记在了心里。

    晚上下班了,工友们都约着一起去广场玩,只有张晓炜,一个人跑到工地拣废旧原件,搬到自己花60元租的单间里,热火朝天地干起活来。

    对着配线,他拆了装,装好了再拆。师傅讲过的小窍门,张晓炜非得弄明白。熬夜也成了常事,一直要到眼睛“困到睁不开”才会休息。他也因此被工友称为“张三疯”,“他们老笑我说,钱够花就行了,天天晚上窝在宿舍太傻了。可我总觉得,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得多学点才行。”张晓炜说。

    干活时学习、吃饭时也学习、下班还学习,“张三疯”停不下来了。凭着这股“疯”劲,半年后,张晓炜已经学会了独自拉电。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搞清楚建筑用电的原理和线路体系,张晓炜报名参加了职业学校的业余学习班,系统学习建筑行业电气和自动化的相关知识。

    学习建筑用电知识得会看工程图纸,他就又报班去学习建筑工程制图。那几年,网络视频成了他的老师,工地的工程师更是“一被他逮着就抛出一箩筐的问题”。

    是全国劳模、最美青工,却是个不称职的爸爸和丈夫

    2008年,张晓炜参加了人生第一场正规招聘。坐在一大堆大学生中,只有初中文凭的他“紧张地掌心冒汗”。和宁夏正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郑国富聊起薪资,这个农民的儿子甚至完全忘记了讨价还价:“你看我值多少,你就给多少。”

    那几天,公司董事长郑国祥一个朋友家的电路老是出问题,十几个电工都没找出原因来,没辙了,这个朋友把最后的指望压在了郑国祥身上。 

    郑国祥一下子就想起了张晓炜这个淳朴的山里汉子。一大早就赶去的张晓炜将三层小楼所有的插座全部拆掉,每条线挨个检查。几个小时下来,他终于发现了问题:住户前几天安装液晶电视时电线被打“伤”了,虽然没断,但线路时好时坏。

    修好电路时,已经是下午4点了。张晓炜这才发现,自己头上全是土,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湿透,“像刚从水里捞起来一样”。

    干完那天的活儿,他的月薪从1600元涨到了2400元,半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3000元。

    机会和荣誉也渐渐向他涌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全国劳动模范,再到前不久刚刚获得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个初中学历的“金牌电工”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记录。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郑国富感慨:“农民兄弟也能搞技术,干得比谁都不差。”2011年,公司任命张晓炜担任工程部长,负责所有建设项目的工程技术监管。

    张晓炜拍拍胸脯,“公司每一个项目的电路我都可以打包票。”但对家人,他却“除了愧疚,还是愧疚”。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如今女儿已经9岁了,他都没带孩子出去玩过。女儿老是问他:“爸爸,你明天能陪我吗?”还没等张晓炜开口,一旁的妻子早就说:“跟你爸别说了,他就从来没个准儿。”张晓炜在一旁笑着,却不敢看妻子。答应陪妻子看电影“这么一件小事儿”,他愣是“结婚快10年都没做成。”

    “我是个不称职的爸爸和丈夫。”摇摇头,张晓炜难得收起了笑容。对于大年三十都要忙着抢修电缆的他来说,“电气工程是我最热爱的事情”。

    虽然已经当上了中层领导,但张晓炜每天还是奔波在各地的建筑工地上。从前年开始,在当地团组织的安排下,张晓炜参加了一系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宣讲会,这个“技术型农民工”第一次走进了大学和企业讲堂,将“所学所悟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也让自己更有信心”。

    他还带了30多个徒弟,一有工夫就和徒弟切磋技艺。这个西海固走出来的土专家还有更大的愿望:把更多的农家子弟培养成高级电工。

本报记者 马富春 实习生 袁贻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5月07日 01 版

厦门:团组织服务演绎“私人订制”
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
西海固走出的“金牌电工”
高速免费的便宜真不那么好占
吉林创业青年为环卫工免费提供早餐
校园开展防震疏散演练
透析出来的丙肝
无脚的鸟
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