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9日北京电(记者唐轶 实习生郭利升)“在燕山余脉,有一个仅有8位留守老人的乡村,那里几乎与世隔绝,但是通过供电工人的‘仁义皮卡’,和外界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河北三河市黄土庄供电所的年轻人为了这几位老人生活在光明中,每天都要走10里山路,一走就是10年。”今天下午,身穿橘色队服的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熊超,向现场100多名来宾分享了自己在“高校媒体走进国网冀北电力”寻访活动中发现的青春故事。
在过去6天时间里,熊超与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的20名大学生记者,实地探访国家电网冀北电力秦皇岛、廊坊供电公司,深入企业一线挖掘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生动事例,体验一线职工的苦与乐。
今天,“高校媒体走进国网冀北电力”分享会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举行。赴秦皇岛寻访的同学以“新闻联播”的形式,将他们一路的采访内容和感受传递给现场的观众。6天里,他们探访了杜庄220kV变电站春检预试工作现场,感受了迎峰度夏保电工作的紧张与艰苦,观摩了秦皇岛特教学校第十一届春季运动会,体会到了冀北电力为保证供电的“可靠可信”所付出的努力与坚守。
赴廊坊寻访的同学则以讲故事、诗朗诵、合唱等形式再现了自己的寻访成果。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为主线,分别讲述了他们在行程中寻访到的三河市东八里沟“仁义皮卡”、大厂县小厂村“老来乐”社团安全用电巡村表演、工人发明家白庆永的创新工作室、固安宫村“社区熟人”马雄等典型事迹。
“在冀北大地,我们顶风冒雨、跋山涉水,亲身感受电力职工不为人知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国网人以工作为乐趣、以责任为使命的追求。用大学生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供电人为民服务、执着坚守的感人故事,通过手中的笔,向社会传播电力的价值。”河北大学学生刘贺深有体会地说。
自2012年起,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中国青年报社、英大传媒集团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持续开展“高校媒体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活动,3年来,在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带领下,累计有49所高校的60名大学生记者深入国家电网生产一线进行新闻实战训练,已走遍国网冀北电力公司下属承德、唐山、张家口等5个市级供电公司。此次分享会上,参加往届寻访活动的同学也来到现场,回顾3年来他们的“发现”、“感动”、“成长”。
“国网冀北电力公司把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社会平台,视为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个平台上,校媒同学不仅提升了新闻素养,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央企,更与电力员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张坤在分享会上说,每年的分享会上,都会有学生流下泪水。这泪水源自感动,这感动源自冀北电力一个个一丝不苟履行社会责任的案例。3年来,大学生通过深入一线的实地走访,提升了新闻业务水平,很多人在毕业之后成为一名专业记者。
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党组书记赵鹏表示:“国网冀北电力希望通过大学生记者,让公众了解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状况,增进理解和共识,为中央企业营造了更加理性、公平、健康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