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至23日,来自全国的16名校媒同学参加了在宁波市宁海县举办的“宁海行·中国梦”主题新闻实践营活动。宁海县是《徐霞客游记》开篇地、“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徐霞客游线申遗”首倡地,也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生态县、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经济、生态齐步走,宁海县是怎么做到的?校媒同学们带着问题,在宁海县进行了调查探访。本报特摘发部分学生稿件,以飨读者。
草木青青,山海悠悠,整洁干净的建筑群……当戚祺远第一次来到宁海县国华宁海电厂时,他不禁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活泼的建筑风格与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了解了它对资源如此高的循环利用率后,更是惊讶。
3年前,国华宁海电厂参与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六工程”,即5年选聘6000名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到神华工作、3年投入6000万元援助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在浙江平湖当过3年村官的戚祺远,从两万多名竞选者中脱颖而出。如今,他已是国华宁海电厂的团委副书记。
2003年,宁海开山填海,建成了国华宁海电厂。一般电厂对于边坡防护都采用打桩喷浆方式,用水泥将边坡固定,国华电厂则为防止水土流失,从高速公路边坡防护深受启发,花600万元完成6万平方米的“还绿”工作,对边坡打桩填入泥土、营养剂以及草籽,并用铁丝网固定,让山坡恢复植被。等来年春天时,生态边坡早已是一片郁郁葱葱。
戚祺远笑道,这些年电厂的生态越来越好,他甚至曾在厂区附近看到眼镜蛇出没。他介绍,国华宁海电厂不同于国内传统电厂,它采用澳大利亚的设计风格,积极发挥滨海电厂的优势,绿化设计上充分利用山、水、绿地和海滨的生态功能,提高设计绿化率。
校媒同学们看到,从卸运煤炭的码头到两个直径达120米、高70余米的封闭式圆形煤罐,几百米的运煤路上一尘不染,没有一粒散落的煤屑。“仅这两个封闭储煤仓的投资就超过1.6亿元。”戚祺远说,“它们的使用,不仅减少了煤灰的飞逸,还防止了煤的自燃,节约了堆煤的土地。”
“一期工程85亿元的投资,有20亿元投向环保。”在国华宁海电厂工作了7年的高勋业,便是相中了厂内优越的环境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与妻子以及1岁的儿子居住在厂内。“闲暇时,推着婴儿车,挽着妻子的手,在厂内散散步,其乐融融。”
电厂里,特大型海水冷却塔引人注目。塔高176.14m,淋水面积1.3万平方米。“这可是国内首个特大型海水冷却塔。”戚祺远解释道:“长期以来,我国海滨电厂都面临着“温排水”难题,电厂排出较高温度的海水,时间长了将对周边海洋生态产生负面影响。特大型海水冷却塔首创我国海水二次循环技术,对海水的百分百循环利用,成功杜绝了温排水问题,减少了对海域生物的影响,也有助于周边养殖业的发展。”
“强蛟村本来是一个小渔村,因为国华宁海电厂落户这里,带动了基础建设的发展。”戚祺远告诉校媒同学们,国华宁海电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强蛟村的发展。2003年1月,宁海湾开发区成立,2005年7月被列为宁波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同年12月被列为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点。
依托国华宁海电厂,引进宁海强蛟水泥有限公司、宁波北新建材有限公司、浙江浙能脱硝催化剂技术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形成了“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石膏——石膏板、煤——电——粉煤灰——新型墙体”三条循环经济工业链,实现电厂废料全部综合利用。
在宁波北新建材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安全员巩存中告诉校媒同学们,按北新建材目前20亿平方米石膏板业务规模计算,一年“吃”掉电厂近2000万吨脱硫石膏,折合减排二氧化碳725万吨,减少碳排放364万吨;公司拥有的年产能180万平方米的金邦板生产线,每年还将消耗粉煤灰1万吨。
紧挨着国华宁海电厂的宁海强蛟水泥有限公司,每年可消化吸收60万吨粉煤灰。这些粉煤灰以前征地填埋每年至少耗费800万元,现在卖给水泥厂作原料,能增加收入1500万元。
“这种把资源100%循环利用经济模式,可‘苦’了污水处理厂。”宁海县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童宇祥告诉大学生记者,2009年区内便开建污水厂,去年已经完工,可由于引进的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太环保了,使得污水排放量迟迟无法达到最低要求,污水厂也难以“开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