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志愿青春,青春无悔。
英语曾是张爽最头疼的科目。小时候,在家乡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河源镇大湾村村办小学读书,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上初中有了英语课,张爽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学英语上。“要是不努力点可能就因为这一科考不上大学了。”张爽说,“现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家乡的孩子改变这种状况。”
2008年,高考结束后,张爽利用暑假时间教“常来家里串门”的邻居家小朋友学英语。
最初,张爽只有3个学生,她并没有想过这件事要做多大、做多久。慢慢地,听说张爽在家里教英语,越来越多的孩子找上门来。张爽在家里支起两张桌子,摆上一块小黑板,正式当起了“老师”。“我父亲就是教师,所以我也有个教师梦,这也算是圆梦了。”张爽说。
暑假结束了,张爽也要到大学报到,她被吉林财经大学管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录取了。虽然课程多,时间紧,但张爽放不下她的“课堂”。每到周末,她都会奔波近200公里,赶回家给孩子们上课。有时,遇到自己时间紧张或者天气不好,张爽也会犹豫。可是想想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等着她回去的样子,张爽实在不忍心“放他们鸽子”。
就这样,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张老师”的英语教室都会准时开课。她教的第一批孩子中考时,有人英语考出满分120分的好成绩。接到孩子们报喜的电话,张爽觉得特别满足。“虽然不全是我的功劳,但我还是很开心。”
后来,张爽家搬出了大湾村,父母特意把老房子留给张爽,作为支教的课堂。
因为坚持周末支教,张爽的大学生活过得格外充实。“事先要把所有事情计划好,一项一项按时完成,保证周末能够有时间回去教孩子。”张爽说,“不但没有耽误时间,反而让我学会更好地安排时间。”
听说张爽支教的故事,吉林财经大学的许多同学都想“入伙”。2010年,“张爽义务支教小分队”成立。学校还为大湾村支教基地配备了桌椅、电脑、图书等等。至今已有1300余名志愿者参与,支教基地也发展到长春市周边,甚至省外。
研究生毕业后,张爽留校担任辅导员。因为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她不再需要每周奔波于家与学校之间,但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只要把孩子教好就行,现在要考虑怎么让学生加入队伍,怎么帮志愿者教好孩子,怎么丰富课堂……”张爽说,“虽然也面临一些困难,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觉得辛苦了,还挺幸福的。”
现在,只要周末有时间,张爽还是会回去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会在黑板上写着‘欢迎老师回来’,有什么好吃的都想着给我带。”张爽说,“帮助他们,让我自己收获了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