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媒体5月4日报道,日本为了应对在东海海域所谓日益增加的中国潜艇威胁和挑衅,方便在最前线监视中方动向,未来将在厚木和大阪基地部署新型国产反潜“王牌”装备——P-1反潜巡逻机。
这是日本联合其他国家,构建东亚反潜体系的重要动作。日本的反潜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专守防卫”的需求,成为加剧和影响中国东海钓鱼岛争端的又一重要因素。
为应对中国潜艇
发展反潜能力
一直以来,反潜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优先发展的能力。日本的军事分析家认为,自霍尔木兹海峡起经由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最后抵达日本的资源通道,是事关日本生存与发展的“海上生命线”,而对这条生命线威胁最大的就是敌方潜艇。
历史上,日本对潜艇之害有着切肤之痛。二战期间,日本海军顽固坚持“舰队决战”的思想,不重视反潜能力的提升,导致美国集中使用潜艇兵力实施“海上破交战”,击沉了超过1300艘日本战舰与商船,切断了分散在太平洋各战区、岛屿上的日军与本土的海上运输线,加速了其失败的进程。这一惨痛教训使得战后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从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提高反潜作战能力。
冷战时期,在美苏两大武装集团对抗的背景下,地处东亚的日本成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围堵苏联的第一道防波堤。为了有效遏制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南下太平洋,美国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对苏联的封锁作战。其中,反潜战是最有效的形式。
冷战结束之后,日本对反潜能力的投入一度削减。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日本再一次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桥头堡,配合美军对抗以中国为主要假想敌的“空海一体战”成为日本武装力量的战略职责。
日本海上自卫队承担了情报搜集和警戒监视、确保周边海域空域安全、应对离岛地区武力进攻等作战任务,协助美国封锁中国海军前出西太平洋则是其核心目标。与冷战时期实施海峡封锁不同,“空海一体战”时期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以岛链封锁为主,反潜战再一次成为重中之重。
除了客观需求,日本重新武装的主观需要也以反潜为重要的落脚点。夸大的“中国威胁论”为其有针对性地发展军力提供了依据。日本的“中国威胁论”认为日本应对中国潜艇的最佳选择就是发展高性能的潜艇。为此,2010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新版《防卫计划大纲》,提出了“动态防卫力量”和“向西南转移”的新概念。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将潜艇的数量由16艘增至22艘。
日本建立起
完备的反潜力量
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兵力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反潜作战能力方面却仅次于美军,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海上自卫队的反潜体系主要由“八八舰队”、P-3C的“百机体制”和潜艇部队构成。
“八八舰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水面舰艇的编组形式,即由8艘驱逐舰和8架舰载直升机组成水面舰艇编队。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建成第一支“八八舰队”。1986年8月,首次参加“环太平洋演习”的“八八舰队”就以“使接近它的潜艇几乎为零”的表现令人惊讶。
在“八八舰队”的成员中,作为旗舰的直升机驱逐舰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反潜能力。所有8艘驱逐舰都装备有舰壳声呐、拖曳式线列阵声呐或变深声呐,8架舰载反潜直升机也都装备有吊放声呐、磁探仪、机载雷达和声呐浮标。可以说,“八八舰队”就是一支以反潜为核心的水面舰艇编队。
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水面舰艇力量由4支“八八舰队”构成,其中的主力舰是“金刚”级和“爱拓”级驱逐舰,两者都属于性能先进的“宙斯盾”舰。尤其是“爱拓”级可携带两架反潜直升机,反潜防卫圈的半径可达200公里,具备更强的反潜能力。
所谓的P-3C“百机体制”是指规模达到上百架的P-3C反潜巡逻机机群,这是日本空中反潜的骨干力量。
P-3C岸基固定翼反潜巡逻机航程可达7410公里,机上配备有先进的潜艇探测设备,包括声呐接收机、声呐浮标指示器、磁异探测仪等,还装备有深水炸弹、水雷和鱼雷等攻潜武器。
为了保障庞大的反潜机群作战,日本沿岛链建立起大量反潜飞机前进基地和附属设施,以增大飞机作战半径,提高反潜作战的反应速度。目前,日本已经在东南岛链上的八丈岛、硫磺岛、南鸟岛建有反潜飞机的前进基地,在西南岛链上的冲绳、佐伯、鹿屋、喜见岛等地建有中近程反潜飞机基地或前进基地。
今年3月,日本新研制的P-1反潜机交付使用。该型机具有更强的潜艇探测性能,可有效探测处于静止状态的潜艇。与现役的P-3C相比,该机的最大速度提高了20%、巡航速度提高了37%,能够实现在威胁海域的“应召式”反潜作战。
P-1反潜机整体作战效能的提升将改变目前P-3C反潜机在实战中对数量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它使日本的反潜范围由日本周边海域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从而更具进攻性。
潜艇部队是日本水下反潜的核心力量。从近年来的“春潮”级、“亲潮”级到“苍龙”级,日本潜艇的吨位越来越大,下潜深度不断增大,水下续航能力不断提高,静音效果也越来越好。
自2002年10月1日第5艘“亲潮”级潜艇下水开始,日本每年下水一艘新潜艇并于第二年服役,从而保持了现役潜艇的性能领先。特别是2009年3月30日,日本第一种安装有不依赖空气推进AIP系统的潜艇“苍龙”级首艇下水服役,其水下排水量近4200吨,水下续航能力达到3周,被外界称为“亚核潜艇”。
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在基本上按照“每年退役一艘旧潜艇,服役一艘新潜艇”的方式更新换代。因此,目前其所拥有的18艘潜艇只是一线部队的数量。而已经退役潜艇的平均艇龄不足7.5年,且相当一部分入库封存、维护良好,一旦需要即可迅速恢复参战。
而且,日本潜艇由川崎和三菱两家造船厂轮流完成,每家造船厂都有自己的独立生产线。一旦需要,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潜艇。可以说,日本隐藏着一支极为可观的水下反潜力量。
正是以这样一支力量为依托,日本的反潜作战能力居于世界前列。据专家分析,日本在战时可部署40艘水面舰艇、60架反潜巡逻机和10余艘潜艇用于实施岛链反潜作战,这一规模和密度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日本与多国合作
共同编织亚太反潜网
近年来,日本在突出岛链封锁作战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加强“新型威胁和多种事态”下的反潜作战。尤其是在情报、训练和作战等方面,不断加强国际反潜合作,强化与盟国的协同反潜作战能力,以求在亚太编织起一张绵密的反潜网。
日本原联合舰队司令胜山拓海军中将曾于2012年在日刊《世界舰船》撰文指出,日本海上自卫队要提高反潜能力,需确立并维持与能够共享“自由利用海洋”这一价值观国家的同盟关系,以及与保护海上交通线有关国家的友好关系。
为此,日本在相关外交政策的配合下,不断加强海上自卫队同海上交通线沿岸各国海军的军事交流,采取共同训练、情报与反潜战术共享等措施,形成国际反潜协作体系。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联合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了一条绵延数万公里的监视线,沿阿留申群岛南下千叶群岛,再经由日本群岛延伸到琉球群岛。这条监视线是建立在海底声音监视系统的基础上,它由部署在海底的多个声呐基阵组成,每个阵内有几百个水下听音器,对于高噪声的潜艇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从而为各类反潜平台提供反潜信息。
这一庞大的水下听音系统成为日本与盟国之间展开反潜协同的情报合作基础。时至今日,反潜情报的共享已经由水下固定侦察监视网扩展到了海域机动监视网和太空侦察监视网,共享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2013年6月,美日澳三国海军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举行了“太平洋纽带2013”演习,参加演习的兵力包括美国“普累布尔”号和“钟云”号驱逐舰、日本的“村雨”号驱逐舰以及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号驱逐舰,均为三国海军反潜的主战兵器。
演习重点演练了多种想定背景下探测、跟踪和摧毁敌方潜艇的技战术。参演的美军人员表示,“此次反潜战演习的一个重点是与盟友一起,强化联系,提升海上互操作性,展示美国对西太平洋地区安全、稳定和自由的共同责任,演习是获取与盟友无缝集成能力的重要基石”。
同时,日本将反潜能力建设作为维持和巩固日美军事同盟的关键,力求在西太平洋地区构建一个空中、水面、水下立体反潜作战体系。为此,美国也不断加大在日本的反潜兵力部署。2013年12月,美国向日本冲绳县嘉手纳基地首次部署P-8A海上反潜巡逻机,该机是目前最先进的海上巡逻机。日美不但在情报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共享,还在具体的反潜作战实施中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日本负责承担周边海域日常的反潜巡逻,美国则在战时承担重点海域和海上交通线的反潜作战。
日本在反潜作战能力上的高度重视,既是其国家海洋战略的体现,也反映了其对未来威胁和作战的考虑。对于亚太地区来讲,日本的反潜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专守防卫”的需求,进攻的意味越来越重,作战范围越来越广,整个东亚海域都成为其反潜的战场。这样一支“反潜力量”所带来的绝不是所谓的“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而是对东亚海上和平环境的威胁与破坏。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94778部队)
王鹏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