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1600多户人家、4500多人口和2000多外来人员的大村, 10年来,投入资金1.5亿元,为村民办了100多件实事,没有一项半拉子工程,也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还两次出现了村民联名要为村干部“加薪”的新鲜事。
这事发生在浙江余姚市谢家路村。10多年来,谢家路村独创“板凳工作法”,“坐上板凳,融入群众”。村党委书记钱建康说,到村民家庭,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说想法,村民才能把你当成自家人。
办好事,为何村民不理解
在钱建康看来,农村工作,没有统一的模式,关键是要和村民融到一起。
曾经,钱建康也有过替民做主的“尴尬”。
1998年,钱建康被推选为谢家路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一开始,与大多数村干部一样,钱建康也习惯于替村民做主。
想到村子远离集镇,又没有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几个村干部一合计,决定在村里建一个农贸市场,既能为周边五六个村的村民提供服务,又可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开辟收入来源。
不料,几个村干部的决定,却遭到部分村民的竭力反对。一些村民认为,村干部没有这么好的心,建市场的目的是想自己捞好处,是卖村民的子孙田,还有一些人甚至联名写了告状信。
钱建康感到了压力和委屈:自己一心一意为村里办好事,为什么村民还不理解?风波虽然最终被平息,事实也证明,农贸市场为谢家路村赚取了第一桶金,现在每年交易额有2000多万元。但钱建康也从这件事上吸取了教训:“只有老百姓理解,工作才能开展。”钱建康说,农村工作不好做,关键在于要与村民沟通,村里大事,得让村民说了算。
经过调研,谢家路村党委拟定了“板凳决策法”:但凡重大规划和决策实施前,村干部要挨家挨户当面向村民解释说明,听听村民的声音,了解村民的想法,然后由村民代表票决。没有80%的赞成票,不能启动工作。
近年来,谢家路村又独创了体现村民自治形式的“板凳会”,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议村务、同解难题。规定村干部每月用一定时间,走入农户家庭,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征地拆迁、治安维稳、文明创建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村党委每半月用一天时间,邀请村民代表坐在小板凳上一起“面对面”,商议研究和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村级组织每半年召开“小板凳集会”,组织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500余人对村里工作进行“实打实”评估。
“板凳之上没有高低贵贱,但有浓浓的乡情。”村经合社主任沈国生告诉记者,自“板凳会”以来,涉及村级经济发展规划、村级财务预决算、村内兴办的公益事业、重点项目等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都纳入民主决策范围。村内大事村民说了算、村内事务村民共同管、村务管理村民民主评。
“‘小制度’实践的是‘大民主’。”钱建康说,做的就是要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来。
2006年,为改善村容村貌,谢家路村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因为村道路建设需要,整治过程涉及全村1000多户人家,一些村民的房屋需拆除,一些村民需要把庭院让出来。
村道怎么拓?哪些村民的围墙和房子需要拆?补偿标准怎么定?村里把决定权交给了村民,方案也由村民自己来议定。几番争论,最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了村道拓宽的方案。村办公室主任凌新苗说,因为村民自己讨论决定,村道从两米拓宽到5米,涉及的1000多户村民,没有反对的声音,更没有阻止的过激行为。
2011年,谢家路村新大陆农业园区建设,涉及一条道路,如果拓宽,边上11户村民的房子需要拆除。村里提出以不让村民吃亏为原则给予补偿,让这11户村民自己协商。村里答应,如果一半以上不同意,那就不拆迁。10天后,11户村民全部签约,道路顺利拓宽。
由决策制定者变成决策组织者
至今,在谢家路村总长15公里的道路改造中,没有一户村民成为“钉子户”,也没人提出多要一分钱的补偿款。村民宣光潮说,因为村里在决策前已经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所以村民无条件执行。村主任奕建萍说,能如此顺利,关键是村民自己做了主,村里的事儿让村民说了算。
在谢家路村,还有一个“阳光村务八步法”:收集民意、提交提案、方案论证、党员讨论、形成决议、作出决定、监督实施、结果公开。
“阳光村务八步法”一环扣一环,环环都有党员群众参与,村干部从原来的决策决定者变成决策组织者,由决策的主角变成了决策的配角。
谢家路村是余姚的榨菜种植村,可一条运榨菜的机耕路又窄又破,90多名农户希望村里对这条路进行拓宽,方便榨菜运输。第九村民小组组长封立君将收集到的意见,提交到了村提案委员会,委员会又把提案交给职能部门。经过实地了解,村党委认为这确实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村民代表讨论投票后决定对该田间路进行拓宽。在榨菜收获期之前,该田间路工程顺利完工。
去年,谢家路村光明公路拓宽,南面靠村中心的一段路在拓宽时将老路灯改为太阳能LED路灯,美观又节能,但北段仍是老路灯。村民要求也换成LED灯。
收到村民的建议,两天内,村委会就作出了肯定的答复。之后,用一周时间办理相关手续,1个月后道路就配套安装好了LED灯。
去年7月,村里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村民沈渭新向上门家访的村干部反映,埋入地下的塑料管子“薄得像纸片”,建议村里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
第二天,沈渭新的建议就得到了落实。村里还以此为鉴,在全村开展了一场施工安全大排查,及时更换了存在质量问题的1000多米塑料管,并聘用专职人员对工程全程监管。
2002年以来,村“两委”共收到意见建议1338件,100%办结,反馈满意率达99.6%。近年来,按照“八步工作法”,谢家路村先后顺利通过了光明公路拓宽改造、新村住宅区建设、农民公园改造等一系列村级重大事项决策70多项。
2010年,村里规划实施新大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需要流转村民土地2000多亩。村里不到10天就与1275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占总量的99%。
对涉及村级规划编制、实事工程安排、土地流转征用、基建项目发包等民生事项,谢家路村还实行村务听证制,在决策部署前,由村党委主持召开村务听证会,对决策事项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听证会参加对象包括村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有关单位和专业人员等,并事先公告,接受全村村民报名。
同坐一条小板凳,事无不可对人言
从经济落后、村容差、矛盾多的落后村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优秀小康村、全国文明村,谢家路村10年蜕变,2013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4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0098元。
如今的谢家路村,马路宽阔,农民新居成排,公园里花木扶疏,村道、河道旁节能路灯闪亮。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便民服务站、社区活动中心、体育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服务。
不仅如此,村民们老有所养、看病有补助、读书有学礼、结婚有贺礼、生病有慰礼、丧事有悼礼。
钱建康说,民主是最大的法宝。“只要村民理解支持了,没有理不顺的气,也不会有难办的事。”
这些年,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钱建康说,过去那种几个村干部说了算的做事方式,再也行不通了,村干部要学会从“为民做主”变“让民做主”。
事实上,民主决策不仅让谢家路村的村民真正成为村级事务的“拍板人”,也让村干部干净办事、放心干事。这两年,谢家路村实施了土地平整、道路拓宽、村庄美化等许多的工程项目,村民满意率都在98%以上。
在钱建康看来,把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还给村民,调动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村干部办事公正透明,是谢家路村干群关系和谐的一条最好的经验。
“同坐一条小板凳,事无不可对人言。”在谢家路村,每户都有一份《阳光月刊》,这是由村“两委”主办并赠送给村民的,每月一期,已经出到123期。《阳光月刊》不仅刊登最近村里发生的大事,也是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重要平台,大到数万元的工程款,小到村里开会发的笔记本开支。村理财小组原组长陶耀忠说,如果认为某一笔支出不合理,村民都可以通过村里分发的“党员提案单”或“村民联系单”提出质询。
不仅如此,如今谢家路村村干部的工资也由村民说了算。在每年年终举行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每名村干部都要作述职报告,由群众评议。根据干部的工作表现,由村民写下自己认为村干部应得的“工资”,放进投票箱。
“这样做,把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群众监督的视野之中,谁干得好、谁没有履职,群众看得一清二楚。只有办事公道,村干部的腰杆儿也才挺得起来。”钱建康说。
本报记者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