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传媒“少帅”张勤耘的滑铁卢

本报记者 李超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21日   08 版)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原总经理张勤耘。 CFP供图

    位于武汉东湖之滨25层高的楚天传媒大厦,是报业蓬勃发展10多年的一个时代印记。

    现年44岁的张勤耘,曾是湖北传媒界的领军人物。他参与创办的《楚天都市报》在业内取得过良好声誉和惊人效益。站在他位于23层的办公室,东湖在眼皮底下,一览无余。

    4月1日,湖北省纪委监察厅官网通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总经理张勤耘因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

    张勤耘成为传媒界陨落的又一颗“新星”。在他手上,《楚天都市报》崛起于中部,他亦由此晋升为“70后”正厅级官员。而他此次被查,有可能涉及媒体多元化经营的腐败问题。

    部下牵连?

    5月5日,湖北省纪委网站发布消息,经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证实,张勤耘因涉嫌严重违纪,省委已决定免去其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社)总经理、党委委员职务。

    张勤耘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3月22日,当天,他代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神农架林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闻宣传、旅游推介、项目合作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连日来,多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工作人员对此事反应紧张,多数人拒绝置评。

    一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中层干部透露,目前集团有3名处级干部停职配合调查。集团内部人事变动,诸多工作无法推进,“大家都人心惶惶的,集团计划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出去学习,可能就是为了稳定人心”。

    出生于湖北广水的张勤耘是地道的农村孩子,父亲张国金是名教师,母亲没有工作,开过一家小店。张勤耘在家中排行老三,还有哥哥和姐姐。

    与张勤耘相识20年的朋友刘正(化名)称,3月31日下午,张勤耘被湖北省纪委带走。被带走后,他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也被纪委约谈多次,“一谈就是一整天。一次打电话给她,只听见她的哭声,一句话没有说。”儿子面临中考,目前由姑姑照顾。

    据多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部人士证实,最初被带走的是楚天都市报副总经理周静。张勤耘落马可能与其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38岁的周静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1998年进入楚天都市报。历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上海办事处主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广告总公司副总经理、楚天传媒文化公司总经理等职。

    从2010年2月开始,周静担任楚天都市报副总经理,兼经营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面负责楚天都市报广告业务工作。

    周静与张勤耘有多处交集。从1997年1月开始,张勤耘就担任楚天都市报广告部主任。2004年8月,张又担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楚天广告总公司总经理。多年来,周静也一直是张勤耘的部下。

    刘正称,张勤耘把周静招进报社,对周有知遇之恩。周静被调查可能是因为其亲属成立广告公司私下走账。张勤耘作为领导亦受牵连,但是否参与其中尚不得而知。

    对于张勤耘案发事由,湖北媒体圈内也是众说纷纭。最常见的说法是与经营有关。这是他多年分管的领域,也被认为是最容易“出事”的领域。

    “带着成绩说话的人”

    楚天都市报创始人、第一任总编辑杨卫平,对张勤耘来说是绕不开的人物。

    1990年,年仅20岁的张勤耘从湖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专科)毕业后,因为在大学期间的影评作品在全国获奖,他进入湖北日报社旗下的《楚天周末》担任文化记者。

    同事评价,他能写一手好影评,是报社公认的才子。对电影的热爱似乎一直伴随着张勤耘,他的诸多头衔中,至今还有一个“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父亲张国金回忆,张勤耘喜欢电影,跑文化口。一次,他去北京采访八一电影厂厂长王晓棠。因为从来没见过面,他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一连坚持了好多天,最后“堵”到了王晓棠。

    王晓棠接受采访后,发现这个小伙子对电影有研究,很欣赏他,还主动提出“你在北京采访,如果要用车,我给你派车”。

    张国金也是在那时候发现儿子沟通能力很强。因为非常热爱电影,张勤耘开始频频与一些影视明星接触,还曾经专访过张国荣等明星。

    张勤耘与杨卫平发生交集是在1996年。这一年,时任湖北日报社副社长的杨卫平向报社党委提出,要创办一份市民生活类报纸,改变武汉地区乃至湖北省没有市民报纸的状况。

    《楚天周末》前员工王书(化名)回忆,杨卫平的提议得到报社认可。当时准备用《楚天周末》刊号。但《楚天周末》的刊号是周报,需要改成日报,要去北京跑刊号。

    张勤耘因为经常去北京,沟通能力强,被杨卫平选中。事后,张勤耘也多次向外人讲述,自己从来没有那么苦过,每天住旅馆,吃盒饭。

    1996年11月12日,《楚天都市报》创刊。为争取来刊号作出重要贡献的张勤耘深受杨卫平赏识。几个月后,27岁的张勤耘成为楚天都市报广告部主任。

    成立之初,面对《长江日报》和《武汉晚报》的竞争,杨卫平带着手下的那帮记者坐公共汽车,逛市场、菜场、商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掐”出鲜活的新闻来。

    楚天都市报的创办,赶上了全国都市报迅猛发展的大潮。每天早晨,这些带着墨香的报纸送上街头都被抢购一空。创刊当年,楚天都市报的日发行量就达18万份。到2000年,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

    随着发行量的不断攀升,该报成为武汉地区暨湖北全省发行量最大的日报,阅读率遥遥领先。

    经济效益也很可观。公开资料显示,《楚天都市报》以170万元起家,1998年上交《湖北日报》1600万元,1999年上交4000多万元,2000年截至9月就完成了4000多万元。

    子报养活母报的格局逐渐形成,《湖北日报》也跟着赚了个盆满钵溢。

    时至今日,也有内部人士评价:“没有《楚天都市报》,就没有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今天。”

    在同事们眼里,张勤耘是“带着成绩说话的人”。

    报界“风云人物”

    张勤耘的父亲张国金评价,杨卫平是儿子的领路人。

    2000年8月14日,杨卫平因病去世。杨去世后,年仅30岁的张勤耘因为掌管楚天都市报的广告经营,成为实权人物。

    2004年8月,张勤耘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楚天广告总公司总经理。

    在王书眼中,这位说话带着广水口音的老同事变得愈加老练。他脑瓜特别活络,口才很好,喝酒的时候,祝酒、敬酒、串场,特别会活跃气氛。

    常年分管经营的他,业务能力有目共睹。他曾带领《楚天都市报》广告经营团队实现年广告收入从零到6亿多元,累计创收超过30亿元的飞跃,创造了湖北报业的奇迹,被《中国报业》杂志评为2004年度全国报业十件大事。

    从总经理的经营岗位到总编辑的采编领导岗位,张勤耘花了3年。

    2007年6月,张勤耘成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兼《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一位《楚天都市报》前员工回忆,张勤耘身为老总,几乎喊得出每个记者的名字。这让同事们对他颇有好感。“我们那时候的福利待遇也很好”。

    上述人士介绍,张勤耘对报纸很有感情,时常带人去大街上卖报纸。

    担任总编辑后,他就提出楚天都市报的第二个十年战略——向主流化转型。

    他曾公开表示,都市报的第一个十年,是开启了服务湖北居民的时代。

    而第二个十年,就是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如何把传统媒体的办报理念,深入网络时代。

    张勤耘积极推进报纸改版,2008年组织记者参加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报道。他们又推出“信义兄弟”、荆州“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暴走妈妈”陈玉蓉等报道,连续4年有7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当时,张勤耘得知“信义兄弟”的感人故事后,迅速安排记者,给足够的版面率先报道了这段兄终弟及的守诺事迹。

    这位报社的年轻老总,身上也不断聚集了各种光环: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

    2011年11月,张勤耘担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正厅级干部。

    身兼集团“党委委员”和“总经理”,他在这栋大厦中有着显赫的地位。经过多年组建的商业帝国,旗下除了报纸和杂志,还涉足广告、文化创意产业、酒店投资、小额贷款、房地产开发等16个行业。

    “周围都是满水的坑”

    长期生活在政商环境中的张勤耘,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环境影响。张勤耘的变化是在成为集团领导后。王书跟张勤耘同桌吃饭,突然感觉他变化很大。“他变得官味很浓,喜欢打官腔,说官话,不苟言笑,架子大,感觉自己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早就看不到他当年的意气风发。”

    随着广告总量饱和,纸媒发展进入瓶颈期,广告增幅一直在缓慢下降。

    湖北日报一位负责人曾撰文指出,“楚天赚的钱是越来越多,楚天拥有的权利却越来越小。对《湖北日报》来说,楚天这棵摇钱树,自然要牢牢地拽在手里。”

    该负责人还称,报纸上药品等虚假广告泛滥,对报纸可信度和公信力造成破坏。“记者编辑呕心沥血打造出来的报纸品牌和影响力,就被整版整版的虚假广告毁掉。”

    这些被认为是“楚天之疾”,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借助1996年报纸创设时的红利。

    尽管如此,张勤耘作为“新星”被很多人看好。

    任总经理后,张勤耘也曾考虑到转型。集团下属的楚天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楚天传媒珍珠液酒业有限公司都是在2013年成立或者收购的。

    在一些项目上,张勤耘也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主要领导存在分歧。

    年前,张勤耘的父亲就曾听儿子埋怨“工作很难,举步维艰”。家人说,张也曾想过离开《湖北日报》。曾有去出版集团的机会,张勤耘更倾向于去地方,希望能兼任某县级市“一把手”。但最后都没成功。

    张国金曾提醒过儿子,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儿子的回答让他恐慌,儿子说,周围都是满水的坑,也不知深浅,处处是陷阱。    本报湖北襄阳5月20日电

传媒“少帅”张勤耘的滑铁卢
湖北“珍珠液”并购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