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的同事、中国青年报法治社会部的记者李林去北京一家机动车检测场探访了一圈儿,采访了好几个整天围在验车场附近“找活儿”的“车虫”。
这篇题为《验车场“车虫”们的生意经》的报道,披露了依附于验车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车虫”群体。这些“车虫”,和验车场的工作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凡是有尾气、刹车、灯光等种种毛病的车辆,只要交到他们手里,都能够检验通过,代价是车主需要交给“车虫”百八十元的额外费用。
但也有“车虫”向李林“吐槽”:“哎呀!以后生意不好做了。这不公安部、国家质检总局刚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了吗?以后私家车6年内要免检了!来找我们验车的人肯定越来越少了!唉!我迟早得改行!”
这位“车虫”的一番话,倒给了我一个激灵。
以前我们谈反腐,总觉得应当加大惩罚力度,限制权力的滥用。但验车场这场小小的“反腐”行动,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路。那就是,不是限制权力,而是取消权力。
公安部等部委逐渐取消验车的繁冗手续,达到了便民、利民的效果,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在逐渐收缩“行政许可”的范围。事实上,在很多国家,是没有“验车”这个说法的。我去过一些国家,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的“老爷车”。这些车的车主对自己的爱车珍爱有加,擦得锃光瓦亮,定期做保养,虽有几十年车龄,仍能正常行驶。这些国家的法律,并未对“老爷车”的行驶里程作禁止性规定,只要还能开,就可以上路。
我国政府部门这种逐步减少行政许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无疑显示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努力。
逐渐减少权力,乃至取消权力,让市场能处理的事务、市场能配置的资源,逐步交还给市场,不仅能遏制腐败,还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给予市场经济充分的法制保障。
于是,由验车场里这百八十元的“最小腐败”,我想到了几天前曝出的家藏1亿元现金的“巨贪”——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
国家能源局近来问题不断,已先后有原局长刘铁男等多名高官“落马”,或接受组织调查。
据报道,魏鹏远被调查,与煤炭项目审批、干预项目招投标、介绍工程拿回扣等相关性大。知情人士介绍,魏本人在一家煤矿设计公司持有股份,利用项目审批的机会,为该公司介绍项目设计、工程承包机会,从中获得利益输送。除此外,魏鹏远利用审批权,干预项目单位施工建设、设备采购等招标,招标成功后,获得回扣。“他严卡审批项目,更是在行业内周知。不做工作不批。”
我想,“不做工作不批”,与“给百八十元,验车就能通过”,这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虽然前者可能需要支付动辄百万、千万元的“寻租成本”,与“百八十元”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实质是一样的,一样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一样的将权力变现。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在验车场上试点成功的“缩权”做法,运用到其他行政审批事项、乃至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审批上来呢?
诚然,能源、钢铁、金融等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中央政府必须具有宏观调控的权力。在这些领域,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即使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些领域也是国家牢牢掌控的。
我的想法是,能否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管控机制,更多地采用法律手段,如反垄断诉讼,而不是行政手段,来构建市场秩序、健全市场规则。说白了,就是不要给能源局或其他政府部门那么大的权力。要让他们的审批权越来越少、不断收缩,更多地把企业参与竞争的资格还给市场、交给法律。“寻租权”没了,哪里还有什么权钱交易?
一句话,“缩权”,可以减少“车虫”,也能减少贪官。
“法眼”是《中国青年报》法治·社会版的法律评论栏目,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投稿邮箱:fzsh2000@126.com,请在邮件标题上注明“法眼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