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8日,在一所新建大学的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一位目光坚定的大学校长掷地有声地宣布:“我们办的是一所应用型、创业型大学,我们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伴随着一阵欢呼,台下掌声雷动。然而当时的人们可能没有想到:9年后的今天,这所从建校之初就明确定位于办应用型大学的高校将要收获更多、更热烈的掌声……
这所大学就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这位校长就是邹广严先生。
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找准定位,谋求特色,错位竞争
今年初,教育部领导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上正式提出“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动议。
对锦城学院而言,这一轮改革来得恰逢其时。因为锦城学院已无须转型,也不必突围,他们从建校伊始就定位于办应用型大学。在新的改革浪潮中,他们9年兴办应用型大学的经验,或许可以供同行们借鉴。
9年前,多数本科高校还在争办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类型的大学,然而,锦城学院——这所新生的高校,却能在高校办学定位同质化现象中,另辟蹊径,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的竞争策略,应该说确是有远见卓识的。
在全国2442所普通高校中,要防止趋高趋同,避免攀比跟风,就必须定位准、定位稳。
锦城学院一开始就有这种自信。“从建校至今,我们一直坚持三项定位的准确和稳定:一是学校性质定位准确——我们不是研究型大学,也不是技能型职业院校,而是应用型大学;二是专业设置定位准确——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行业发展为目的;三是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我们培养的不是专注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不是执行具体操作的蓝领技工式的技能型人才,而是运用知识改造世界的工程师、会计师、组织者等应用型人才。”邹广严校长特别强调:“我们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是既有横向可迁移的适应能力,又有纵向能提升的专业能力。”只有找准方向,谋求特色,一以贯之,错位竞争,才有可能异军突起。
正如一位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的领导所言:“锦城学院找准了办应用型大学的路子,做好了顶层设计,并坚定走、不动摇,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我们当然愿意向‘锦城’输送更多的中学生。”
不负众望。锦城学院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时代的一曲先声,在9年的探索过程中飞速成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她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三本”到“二本”的华丽蜕变;她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把“劳动”和“创业”列入必修课,被业内称道、媒体报道;她独树一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被列为“四川省地方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她连续两年蝉联省教育厅授予的“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用人单位对“锦城”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交口称赞;锦城学院在同质化中求差异,在大众化中谋特色,在规模化中保质量,这是一种开拓创新的胆量,也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改革从这里出发……
专业建设的“逆向革命”
以社会需求为本位,以岗位调查为起点
下十场小雨,不如下一场透雨!在锦城学院,一项全新的教育革命早在几年前就大刀阔斧地拉开了序幕。
“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岗位需求是社会需求的细胞,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基本单元。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对人才数量的需求,最本质地反映了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邹校长坚定地说:“我们的改革,就是要把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变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本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
一项严谨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诞生了。
锦城学院组织数百名师生,历时两年,对近600家合作企业、众多毕业生和招聘单位进行走访调查,最终汇集成共涵盖40个专业、近2000个工作岗位的调查报告。报告对每个就业岗位的职责、任职要求、工作内容、技能标准、薪资水平、岗位晋升途径等都进行了描述。
“刚入校时,我就领到了这份报告,看到预算与造价管理主办岗位的说明书,我明白自己若想当预算造价员,就必须掌握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建筑施工材料和工程投标造价及决算等方面的知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了。这还真有点儿职业生涯规划‘红宝书’的意味儿啊。” 一位工程造价专业的同学笑着说。
“不仅学生需要,企业也需要这个!你们帮企业把岗位培训的工作前置到了学校,解决了企业招聘和培训人才的大问题!”这是金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行政总监肖曙的感慨。
用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有关领导的话来说:“这份报告与锦城学院应用型大学定位联系紧密,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消除新生进校的彷徨期,这也是锦城学院持续数年高就业、就好业的原因之一。”
此言不虚。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2007级新闻学专业的王波同学,一毕业就从全国各大知名高校竞聘者中脱颖而出,被中国新闻社“相中”,现担任四川分社的编辑。他回忆说:“我是学校首批‘全能记者团’的成员。对采、写、编、评、摄,我样样拿手,还精通网络和非编技术。”如今,王波还结合自己的业务实践,回母校为学弟学妹讲授《网络编辑》课程。
文传系毛建华主任介绍:“我们的新闻专业叫‘融合新闻’。我们最大的创举和特色就是,根据新媒体时代的岗位要求,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实际上是既会新媒体技术,又有‘笔杆子’的跨学科人才。”
在文传系开设了文化写作、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三大类专业课程,毕业生要达到“三会”:“会用脑”,有全媒体的思维模式和聚合头脑;“会用眼”,有泛媒体时代互动传播的“新闻眼”;“会用手”,会写,能拍,擅互动,懂新媒体技术。这就是典型的因泛媒体时代对记者岗位要求的变化,而倒推出的跨学科“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
“行商”变“坐贾”
突破实践环节,实习生成“香饽饽”
当不少学校为学生实习到处奔走经营时,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的大三学生已被用人单位全部提前预订。现在计科系不仅形成了实习生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企业还提供实习薪资,不少优秀学生在IBM、华为、腾讯、三星等大型IT企业进行实习。
是什么原因让锦城学院的实习生成为用人单位抢聘的“香饽饽”?
“突破实践环节!”邹广严校长果断表示:“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锦城学院安排实习的指导思想是: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不能因为安排学生实习给企业造成负担,而是通过学生实习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好处。学生学到本领,企业获得人力支撑,实现工学双赢。
同时,学校要求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要达到4-6个月,要顶岗实习,真刀真枪操作。学校有教师跟踪,企业有师傅帮带,促使学生从拜师学艺到独当一面。计科系2010级的明思语同学高兴地说:“到秋季招聘会时,我已有半年工作经验,相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有绝对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能拔得头筹啦!”
此外,锦城学院还在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巩固的“教学实习根据地”,有效地解决了安排实习场所不足的问题。譬如,土建系建立了四川路桥集团、华西集团、中国水电七局、中国二十三局等大型国有建设集团及一大批中小企业组成的实习基地。
更为关键的是,锦城学院通过“先实习,后就业,全程介入,深度合作”的方式,推动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紧密挂钩。
一方面,锦城学院通过“专业顾问委员会”制度聘请行业精英作为相关专业的顾问委员,邀请他们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提出建议,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财会系章成蓉主任介绍:“我们邀请了毕马威、京都天华等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管,新希望集团、二滩水电公司的财务总监,以及长江证券、恒丰银行的专业人士等,担任ACCA、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业界顾问。”这种业内精英和雇主单位介入人才培养的方式,促使企业把学生实习过程也视作岗前培训的全过程,安排实习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就业的生力军。
另一方面,学校把企业的生产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项目,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后,合作企业整体接受项目成果与学生就业,形成“打包式”的实习就业深度合作。
如今,企业不仅愿意接受“锦城”的学生实习,而且对“锦城”的实习生赞誉有加。美国ECWise公司的总裁Jack先生认为,锦城学院的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综合素质高的特质,他们上手快、能吃苦、学习能力强、团队意识强。
除了校外实习,锦城学院的校内实践平台同样与企业充分联动。分管教学的刘华副院长如数家珍:“我们本着共建、共享、共管、共用的原则,与企业联建实验室。与四川移动共建通信实验室,与中国电信共建云计算和物联网实验室,与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共建ERP实验室、金融管理实验室,与青白江人民政府、美凯龙公司共建物流实验室等等。现在,学校通过共建、捐建的实验资产已逾8500万元。”
产教融合,深度合作
打通“就业高速公路”
锦城学院从建校伊始就深刻认识到,高校与社会的广泛互动、“借力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与大企业的深度合作,更是重中之重。谁与大企业联合得好,谁就发展得好,这是办应用型大学的真理。
那么,锦城学院是怎样“好风凭借力”的?
他们创新“三种合作培养方式”,即:基于与《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的“对接式培养”,基于雇主单位定向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基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学生实习就业挂钩的“打包式培养”,以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四大合作”,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打通“四条高速公路”。包括四川省商务厅、成都市高新区、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旅游协会、东方集团、川航集团等6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都已成为锦城学院的“就业基地”。同时,学校还与美、英、加、法、日、韩等国家的近4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平台。
“三种方式”、“四大合作”使校企深度对接,形成良性互动,创造了一个无可比拟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支持教育,首先支持‘锦城’!”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的总经理杨国光在锦城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上说。如今,这句话已成为“锦城合作伙伴”的共同心声。
然而,锦城学院打通学生“就业高速公路”的举措不止于此。“一个好汉三个帮”还不够,“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们推出了提升就业的‘六大措施’:定向培养、对接就业;提前实习,促进就业;专场招聘,落实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拓宽渠道,扩大就业;重点指导、帮扶就业。”锦城学院就业部副部长李滨雁补充道:“特别是,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每年举办招聘会100余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超过应届毕业生总数的两倍,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少有的!”
正是锦城学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创造了毕业生“高就业,就好业”的局面。不少“锦城”学子在德勤、安永等全球驰名会计师事务所,工、农、中、建四大行,中铁二局、蓝光集团等知名企业就业;更有千余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录取。“就读锦城,锦绣前程”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亮出应用型大学的“王牌”
看“双师型”师资是如何炼成的
“教授就是大学!”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德高望重的诺贝尔奖得主拉比教授的名言。
毋庸置疑,不论办什么类型或层次的高校,教育质量都是核心,而教育质量的根本则在于教师。
那么,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怎样的教师是学校最需要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大学的一张王牌!”说起此话,邹广严校长绝不含糊。
在锦城学院,认定“双师型”教师有三条标准:一是来自业界的精英作为专职教师,二是来自业界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三是“科班出身”的教师要取得行业资格证书。
对于来自业界的专职“双师型”教师,锦城学院实行“三高”政策——待遇高、平台高、重视度高。他们不但给学生上课,还给教职员工开讲座——
“没有质量的产品是谈不上品牌的,质量管理重在细节!”在“锦城大讲堂”里,一位有近20年日企高管资历、数年高校教学经验的新进“双师”王星,身着笔挺的西装,一派儒雅而干练的作风,正在与全校教职员工分享《从企业质量管理看高校质量管理提升》的报告。礼堂里座无虚席。
对于聘请业界的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锦城学院给他们搭建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四川省商业连锁协会会长、WOWO便利连锁管理有限公司CEO、成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等都是我们聘请的行业精英,请他们给学生讲管理和创业的经验,效果最好。”工商管理系左仁淑主任说。
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锦城学院还远比引进业界精英的通行做法走得更远。
引进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业界人士“讲台上讲得好”,让高校教师“实战中做得好”,让每位教师都“既是能工巧匠,又是专家学者”。
为此,锦城学院制定了《教师双向进修制度》,要求来自业界的教师要通过入校进修听课、岗前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学理论和技巧,以尽快与教学岗位接轨;来自高校的教师要通过考取行业资格证、赴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到业界进修,以获得一线的实践经验。
“双向进修”打破了单纯引进行业精英的“一条腿走路”的现状,使自有教师与业界教师既互补,又融合,补齐短板,发挥长板,“两腿都硬朗”。
数据显示,锦城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已近500人,与其他专任教师的比例已接近1:1。其中,业界精英或具有行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比近70%,另有30%的专职教师已通过进修取得了各类行业资格证书。
工商系的黄颖老师,目前已取得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培训师、IBM电子商务方案设计师等5个行业资格;土建系的张爱玲、易晓园老师考取一级建造师证,张俊伟、缪英老师考取一级建筑师证;财会系的任郁楠、池兆念等老师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证书;电子系的凌敏老师利用寒暑假参加技术培训班,取得LTE关键技术与网络建设(高级)专项技术证书和LTE高级工程师职业技术水平证书,她的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学生对她的评教分高达97.68分……
不仅如此,锦城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还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欢迎:外语系的银伟老师在全球财富论坛期间,为成都市领导担任翻译;财会系的李丰老师受邀参与正大制药、中国冶金建设集团等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研究项目;金融系的郑焕刚老师受邀为某重点高校做指导培训讲座……
“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自三教九流”。锦城学院会客厅内,闪着金色光芒的十六个大字赫然在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恢弘气度背后,隐隐透着一股势不可遏的锐气。
授之“鱼”,更授之“渔”
创造一个师生“共鸣”的丰满课堂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展现的师生之和、教育之美、学习之乐,在锦城学院随处可见。
为什么在“锦城”的学习可以如此美丽和快乐?
因为课堂有了重大转化。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锦城学院提出了课堂“三个转化”的基本思路: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化,从“理论中心”向“实践与理论结合”转化,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化。这是锦城学院教育改革走过的道路。
基于此,锦城学院拓展了立体、多元的“五个课堂”教学空间,分别由教室理论教学课堂、实验室教学课堂、生产基地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堂和网络教育课堂构成。其中,实验室和生产基地教学课堂保证学生校内外实训、实习课程的比例不少于30%,同时课外活动课堂还有1个学分的答辩环节。
很多教育界同行常用“丰满、活泼、有激情、有趣味、富于创造性”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对“锦城”课堂的印象。因为除了“五个课堂”,锦城学院还创新了独具特色的“六大教学法”。
“六大教学法”是锦城学院在借鉴诸多世界一流大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系统总结自身教学实践后的“整合创新”。所谓“六大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模拟仿真法、以赛促学法和海量平台法。
在艺术系编导专业的一堂电视栏目编导讨论课上,围绕着“电视栏目场面调度”这一主题,各小组代表纷纷发言,然后,全班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讨论。任课老师站在学生中间认真做着记录,只是在关键处点评几句。讨论结束后,老师现场展示了几则电视栏目视频片段,请学生分析其场面调度技巧,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
在这堂课之前,老师就给学生布置了学习讨论的任务。几个学习小组查找了好几天的资料,然后归纳提炼、碰头讨论、确定内容、制作PPT……“为了发言的几分钟,我们做了十几个小时的准备。”
该堂课的老师介绍说:“这实际上就是问题导向法和案例分析法的联用。我们提倡带着问题学,结合案例学,活学活用,不空发议论,不纸上谈兵。”
营销策划大赛、物流设计大赛、ERP沙盘大赛、导游技能大赛、全能团队挑战赛……如此丰富的赛事堪为工商系的一道靓丽风景,学生投身期间,乐此不疲。“为了拿出一个像样的方案,我们研究了好几个前沿案例,光是头脑风暴会就开了七八次。”一位参加营销策划大赛的同学说,“你可能不相信,我们有好些想法比教科书上的更超前。”
这种自信并非没有底气。前此不久,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暨第三届两岸三地大学生品牌策划竞赛上,锦城学院派出的4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并成功取得赴台参加总决赛的资格。
事实上,除了工商系,锦城学子在全国各类重大赛事中夺旗捧杯的新闻,在校内早已被视为“情理中事”。仅2013年,锦城学子荣获的校外奖就有1026项,其中国家级奖219项,省级奖127项。
这种将比赛机制纳入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在竞争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和自信的方法,叫做“以赛促学法”。这颇有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意味……
这就是让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接轨的窍门,也是授之“鱼”、更授之“渔”的秘诀。
锦城学院师生非常重视“五个课堂”,他们的座右铭是“锦城课堂大于天”。他们对待课堂,像见贵宾一样尊重,像初恋一样有激情,像约会一样有期待,像演员上台一样有表现欲,像探险家一样有好奇心。他们努力创造一个师生互动、共振共鸣的教学效果,使“锦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