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6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寻找恩人 自己也被寻找

四十三年的感恩传承

本报记者 崔丽 陈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03日   01 版)

    5月底,北京,一场罕见高温猝然来袭。常年在北京、江苏两地奔波的邵建波,更是心急如焚。这一次,他带来一封求助信,急欲寻找43年前在南京玄武区太平门前救过他命的恩人。

    在过去的43年里,找到这位做好事没留名的解放军,成了邵家全家人心上一桩沉甸甸的大事。母亲弥留之际,留下的遗愿是:“一定要找到那个人。”

    最近,曾在南京军区做宣传干事的王先生联系到邵建波,“他提供了一个新线索,这位解放军是从北京过来学习的。”由于南京军事学院后来被合并组建为国防大学,邵建波推断,恩人可能在北京。

    不久前,邵建波回了一趟南京老家,牙齿已掉光的老父亲,跟50岁的儿子念叨:“上北京再去找一次,看能不能找到。”

    邵建波再也坐不住了。日前,带着全家人的期望,他来到北京,求助新闻媒体,希望“再大规模地、疯狂地找一次”。

    解放军把我从卡车轮下救起

    时间回溯到1971年夏天。

    7月,烈日炎炎,家住南京市太平门附近的邵建波上街买冰棍。家门口是一道大斜坡。他正过马路时,一辆大卡车从北坡快速地向他冲过来,7岁的邵建波“吓傻了”,一下愣在原地。眼看他快被卡车撞上,突然有人猛地冲过来,将他抱到怀里打了个滚。紧接着,那人将邵建波扶起来,摸了摸他的头,嘱咐了几句话,便转身离开了。

    惊魂未定的邵建波没听清那几句话,但他看清了那是一个20多岁的叔叔,“个头大约一米七五的样子”。救他的人穿一件绿色上衣,尤其是“领口上有两枚红领章”,深深印在邵建波的脑海中。

    回到家,妈妈一把拉过灰头土脸的邵建波,邵建波右手掌被擦破,里面还有石子,鲜血直流。认定“这孩子捡回一条命”的妈妈,决定当面谢谢“这位恩人”。

    由于事发地在当时的南京军事学院附近,家人推断救命恩人“应该是个解放军”,而且受了伤。第二天,邵妈妈挎着一篮子鸡蛋,赶去南京军事学院打听救孩子的人。一位站岗的哨兵说:“部队学雷锋的人很多,根本无从查起。”

    从那时开始,邵建波和他的父母开始寻找这位救命恩人,一找就是43年。

    如同在茫茫大海里找寻一根针。发寻人启事、录节目、联络部队找线索,在查阅了大量档案和记录后,邵建波发现,“同年在那个路口救人的解放军有一二十位。”

    慈善活动频现“美丽中国”

    邵建波不停地寻找着恩人,而他也被人寻找着。

    2012年年底,兰州晚报和北京晚报两家报社,分别登出整版篇幅的报道寻找一位网名为“美丽中国”的人。这个名字成为一个“慈善达人”的符号,在很多赈灾、救助场合中出现。

    甘肃马家沟小学的孩子无煤取暖,正在此地出差的“美丽中国”偶然看到报纸上的消息,立刻奔到报社大楼,将身上的1800元现金全部捐出。

    回家后没几天,“美丽中国”又汇去10万元,帮助修缮马家沟小学。

    2008年,汶川地震后,“美丽中国”火速将一批方便面、手电筒和雨具等物资第一时间送到灾区。他还助养了两名地震孤儿——刘静玉和杨雅舒,几年来,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呵护她们成长。

    一系列善举的背后,留下的都是“美丽中国”这个网名。整整一年后,人们才知道“美丽中国”就是邵建波。他助养的两个女孩静玉和雅舒在接受采访时,无意中说漏了嘴,才“暴露”了他的身份。

    在打拼出一番事业后,已是成功企业家的他,一直想着如何反哺社会。

    多年来,邵建波做慈善有个习惯,不爱留名。他笑称,这是“潜伏式”慈善。如果别人较真问起来,他就自称“梅(没)先生”,以此将自己“掩护”过去。一如当年救他又悄然离去的解放军。

    让邵建波揪心的是,如今恩人仍然不知身在何处。多年的寻找,邵建波见过的目击者、提供线索以及“疑似”恩人的人,“已经有100多人”,但还是没有结果。

    然而,43年来,他心中的信念之火,始终没有熄灭,他还在寻找、等待、希望……

    “当年你救我,没有白救”

    一颗感恩的种子在邵建波的心底埋下并生根发芽。多年前,邵建波也有过舍身救人的经历。

    那次,他正在河边行走,看见一个小男孩踩到湿滑的青苔掉进了水里。“几乎没多想”的邵建波马上跳进水里救男孩,在水里挣扎的孩子,死死搂住他,不会游泳的他好不容易蹬住石头,才钻出水面。

    “差点儿淹死”的感受让邵建波刻骨铭心。他不禁回想,当年,卡车呼啸着冲过来,“救命恩人要是慢一步,我们俩都可能被卷到车轮下”。

    “我的命是他给的。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个高大的汉子恳切地说,“我每活一天,都是赚的。”

    如同邵建波的命运曾被人扭转,很多人的命运也被他改写。

    几年前,邵建波创办了一个民办创业园,为退伍军人和军属免费提供商铺,指导他们采购和营销。在他的扶助下,有人成了百万富翁。

    他助养的静玉、雅舒还成立了“天仙姐妹基金”,把打零工挣的钱,都投入到基金中,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像老爸那样帮助更多的人,是快乐的。”静玉说。

    20多年来,邵建波捐助过的人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因为长年坚持不懈地做慈善,他收获了很多荣誉称号。邵建波把奖杯和证书锁进箱子,每放进去一件,他都会默念:恩人,这些荣誉都是给你的。

    邵建波梦想着,如果有一天见到自己的救命恩人,他最想跟这位苦苦寻觅半生的人说:“当年你救我,没有白救。”

    本报北京6月2日电

本报记者 崔丽 陈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6月03日 01 版

四十三年的感恩传承
科研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生活
我国绿卡“门槛”有望降低
自主招生怎样避免“念歪经”
漳州“公交宝宝”降生记
940万初中生尝试使用过烟草制品
揭秘新疆一线反恐警察的酸甜苦辣
赛龙舟 迎端午
衡阳持续强降雨致城市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