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创新,根本靠人才,江苏以人才战略为抓手,坚持面向企业、面向产业、面向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引才聚才。随着全省产学研融合度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三高联动”局面正在形成。
人均产值1000万,“小”企业创造“大”财富
今年以来,一些企业遭遇“用工荒”。但在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看来,他们最缺的不是一般劳动力,而是高端研发人员。“我们在美国、丹麦等地设立研发创新中心,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待遇吸引全球高端人才。”
张雷对人才的渴求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只有600多名员工的高科技企业,六成是硕博士,八成是研发人员,2013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人均产值达到1000万元。预计今年员工增加到800人,销售额将超100亿元。
从2007年带领10人“海归”团队回家乡江苏江阴创业,到如今成为拥有核心技术、高速成长的企业老板,张雷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江苏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和张雷一样到江苏实现创业梦想的高端人才还有1万多人。2007年,江苏主动融入国家和全球创新体系,大规模实施高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双创计划”,为创新创业注入活力。
除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江苏还大规模启动本土重点人才培训计划,加速人才国际化进程,连续十多年选派1万多人次赴境外名校培训研修。
目前,全省近61万各类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主体。2013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6万件,居全国前列。
面向企业产业,人才“接地气”更有活力
初次见到江苏德明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平一时,很多人都会惊讶这个“80后”老板如此年轻。
“我创业已经4年了,目前算是有了一些基础。”虽然公司去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但这个31岁的小伙儿依然非常谦虚。范平一告诉记者,他曾在德国学习工作7年,2010年底回国创业,专做外墙保温材料。之所以选择在江苏南通创业,一是由于这里是他爱人的家乡,二是因为南通是建筑之乡,有较为完善的建筑材料产业链。
“只要选准专业和市场的结合点,青年人在国内创业大有可为。”范平一对创业前景信心十足。
在江苏,“引进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被不断复制。不管是张雷这样的领军人才,还是范平一这样的高端人才,他们都以一个个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求解江苏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的新路径。
如何让人才释放出最大的效应?江苏的主要做法是面向企业、产业引进人才。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引进的2296名人才中,九成以上在企业工作。截至2013年底,“双创计划”引进人才创办企业1045家,其中96家创业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多家创业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
优化人才环境,“人才红利”释放巨大能量
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人才发展机制,是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制度保障。目前江苏省已形成党委一把手、政府一把手、组织部长三个“一把手”共同抓人才的工作格局,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30个核心指标中,人才科技指标占7个。
江苏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发放“江苏绿卡”,让人才享受市民待遇,在企业注册、纳税融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为引进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为解决人才创业的融资难题,江苏还设立培育各类创投机构400多家,管理基金规模达660亿元,通过参股投资、跟进投资等方式对引进人才创办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
创新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张雷说,人才是企业的唯一主体,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能否构建识别人才、激励人才、发展人才的有效机制,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但只有集聚创新人才,才能引领这场智慧变革。”张雷说。新华社南京6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 郭奔胜 凌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