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非常不喜欢学生提出的一个要求:多上一些看起来对实习和工作有用的课。
在这个要求背后的理由很直接:课程效果应该是立竿见影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刚刚过了30岁生日。作为学院第四任院长,钱颖一教授一直推崇在综合性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加强人文素养的学习,加强与大学中其他学科的交叉。
而让他困惑的是,一些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加强通识教育。他听过学生的反馈:我学历史干什么?哲学课有什么用?
谈及这里,他从一位过去在哈佛留学时相识同学的故事讲起。她现在是一位成功的投资人。近30年前,她在哈佛读本科,专业是经济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高盛(纽约)。
但是她在哈佛时,并没有念过一门会计和金融的课。直到今天,哈佛的本科学院也没有会计课。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全球最著名的投资银行。她说,我自己在工作中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会计的基本知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哈佛学这门课程呢?
高盛集团前总裁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告诉钱颖一,当自己还担任高盛总裁时,有一次面试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问这名学生在学校期间做了什么。
这名同学很认真地说:我研究了两个公司的兼并问题。
桑顿很不客气地说:你在普林斯顿研究这个?你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读读莎士比亚。
这不是个案。在美国,高盛的面试问题都是如何理解历史性和哲学性的问题。可是如果变化一个场景,把面试地点放到北京,高盛的问题则会发生变化,都是类似于“当利率变化时,一种证券的价值会怎么变化”这种技术性的问题。
“现在中国学生的外语能力越来越强,沟通技巧也越来越好。但是仍然在软实力方面欠缺。实际上是看问题的眼光、思考问题的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心态的问题。”钱颖一说。
在钱颖一看来,思维方式是核心问题。中国学生习惯的是问实际问题,并且希望马上知道解决方案,知道明确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代表了一种心态,就是短期功利主义。
每年,钱颖一都要在清华经管学院教两个EMBA项目的课,一个是中文项目(中国学生),一个是国际项目(大多是外国学生)。对比两个项目,他深有体会:中文项目的同学问的问题都很务实,是企业和行业的现实问题,眼前的问题;而国际项目的同学则更多地追问老师讲的内容,是思维的问题。
“虽然针对当前的实际问题也有意义,但是太短期功利了,高度不够,深度也不够。”钱颖一说。
“中国教育的优势有目共睹:基础知识扎实,平均水平很高。这两个特点在很多其他国家都不一定能达到。这对于处在“追赶时期”的中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旦到了技术前沿,站在了全球舞台上,我们的创新力和领导力就显得不足了。”钱颖一说。
他反复跟学生强调,大学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会思考。他经常喜欢引用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在大学学习,重要的不是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钱颖一希望学生能多学一些“无用”的知识。在他看来,大学教育,特别是精英大学的教育,要着眼于为学生一生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就业做准备。学生的眼光和能力要远远高于在大学时学到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会很快过时。大学教育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看问题的眼界和眼光,这些都远远重于专业知识。
“通识教育讲授的知识不一定马上有用,但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无意间用到,比如乔布斯当年在大学时学习的美术字课程。”钱颖一说。
但是,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推行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授课的教师。
什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在中国最难找?有些不可思议的是,最难找的是教中文写作、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的老师。“在北京找教西方文明的老师可以找到,但找教中国文明的老师却找不到;同样,也找不到教中文写作的老师。”历史系和中文系的老师都忙于发表论文,搞学科建设了,没有人愿意教通识课程。
哈佛大学本科生的通识课种类繁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哈佛本科只有一门必修课,就是英文写作;麻省理工学院也一样,沟通写作课是本科必修课,不仅有一般性的写作课,还有专业的写作课。
“写作不是写八股文。所谓写作,就是让你写下一段故事,要有逻辑、有证据、有说服力。”钱颖一说。每次在大学的会议上提到中文写作这个话题,总会收获最多的教师赞同。因为“每一个导师都是受害者:通常,学生实验做出来了,文章却写不出或写不好,导师就要花很多精力来帮助学生写或改。”
有一次,他和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聊天。赵小兰说,中国人到国外演讲或交谈,讲数字的能力特别强。但是,中国人不会讲故事。
“用故事讲出数字背后的含义,让大家知道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钱颖一说,实际上,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数字里面,而没有更宽广的世界观,就永远不可能跟世界交流。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一种哲学,就是以结果的得失平衡来评判利益。现代经济学本身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作为经济学家,钱颖一说,“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我们要反对短期功利主义,反对急功近利,反对以立竿见影式的‘有用’来评价结果。短期功利主义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弊大于利。”
“目前,国内大学教师薪酬体系多是‘计件制’薪酬。所谓计件制就是教了多少课时,乘上每一小时是多少钱;发表多少论文,乘上每一篇是多少钱。这种计酬方式容易滋生短期功利主义,带来急功近利的问题。”钱颖一说。
钱颖一在清华经管学院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就取消了“计件制”,改成“年薪制”,3年一评。
自2006年上任以来,这位经济学家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育上。他一直坚持在清华经管学院加大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的比例。比如,“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又比如,“中国与世界”这个课组,由外聘老师来教,目的是希望清华学生具有从世界眼光来分析中国问题的视野和能力。
“最终检验教育改革的结果,是要过20年、30年后再看。”钱颖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