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独龙族的全家福

摄影 本报记者 李建泉 写文 任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5日   08 版)
6月20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一组组长木华把全家福照片挂在自家新屋的地下室中。他有3个孩子,两个在念书。除了种草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外,他还以每年7000元的价格把新房子租给了在乡政府所在地建房子的外地人。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二组,村民在观看木文秀家的全家福。拍摄于2013年的照片中,木文秀和丈夫、儿媳满脸幸福地靠在一起。今年1月,丈夫因病去世,这也成为木文秀家唯一的家庭合影。
来自怒江州首府六库的志愿者和志斌(右)第一次为孔当村村民拍摄全家福。
独龙江边,3位独龙族村民在背竹叶菜回村。六七月的雨季是高黎贡山上盛产竹叶菜的时节,收购价每斤3元。
巴坡村村民在制作民族手工制品独龙毯原料。在独龙语里,独龙毯叫“约多”,是独龙人不可缺少的一件衣服,也几乎成了独龙族的一种服饰符号。
孔当村二组村民在熟练地打台球。 这里几乎每一个村子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台球桌。
95岁的纹面独龙族老人。
独龙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孩子。
孔当村二组村民孔永新在厨房的火塘边抱着小孙子,一旁是他的儿子。

    6月18日上午,阳光下的高黎贡山巍峨挺拔,郁郁葱葱,翡翠般碧绿剔透的独龙江水欢唱着流向远方。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29位独龙族村民代表正端坐在村委会大院,耐心等待着一份特殊礼物。

    二组村民木文秀小心翼翼接过一个24寸的木制大相框端详起来。这是一张全家福照片,照片里她和丈夫、儿媳身穿艳丽而简洁的七彩竖条纹棉坎肩,神情有些紧张地看着镜头。他们是第一次拍全家福,因此,这也是和善的一家人第一次幸福地靠在一起。

    泪水让木文秀的眼睛渐渐模糊——就在今年1月,也就是拍摄这张照片仅4个月后,与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因病去世。没想到,正是这张全家福让木文秀和孩子们永远记住了丈夫和父亲的模样,这张照片也成了家族难忘的影像记忆。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其中4350人、大大小小近千个家庭,珍珠般地散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独龙江流域,默默看守着中缅边界的这片广袤国土。

    2012年,共青团怒江州团委看到了独龙族近些年生活不断改善的现状,同时却发现在数码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该族绝大多数家庭却从未照过相,更别说照一张家庭合影了。怒江州团委决定以召募志愿者的方式完成这个大胆的计划:为独龙族所有家庭照一张至少包含3人的全家福。拍摄完成后,再由志愿者将照片统一装入24寸木质相框,发送给村民,同时为个别家庭补拍全家合影。

    村民的每一张全家福,都深藏着动人心魄甚至令人心酸的故事。

    牵动全球华人的5岁烧伤小女孩普艳芳,烧伤前可爱漂亮健康快乐的形象定格在喜气洋洋的照片上。普奶奶捧着全家福照片,目光久久凝视着孙女。今年4月,5岁的云南独龙族女孩普艳芳被火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50%。当日刚刚贯通的独龙江隧道即成为生命通道。小艳芳从这里辗转到北京治疗。就在发放照片的18日,普奶奶听到了好消息:孙女也在当天出院,过几天就要回家了。

    今年5月,42岁的木秀梅久病的丈夫去世。忠厚善良的丈夫站在照片里,默默陪伴着她,好像鼓励她要保证读初中的女儿完成学业,带两个儿子把田种好,把欠下的5万多元债款还清。

    孔当村一组的木华指着照片中的大女儿骄傲地说,她在贡山县一中读初二,成绩全班第一。而独龙江每年12月到次年6月都大雪封山,女儿已经两年没能在冬天回家看望妈妈。

    让每个在县城读书的孩子春节回家团聚曾是独龙族每个父母的奢望。曾有孩子在大雪封山期间偷偷跑出去想冒险翻山回家,幸被隧道施工人员发现,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如今,海拔3200多米、全长6.68公里的高黎贡独龙江隧道,经过3年的开挖已经贯通,今年年底有望正式通车,独龙江乡将彻底告别每年被大雪封山长达半年、与世隔绝长达半年的历史。那时,人们将不用在大雪封山前抓紧准备半年的吃食和生活必需品,不必再隔着雪山彼此思念亲人,而随时可以往来外面的世界。    

    这个人口稀少的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记忆符号:少女纹面、欢乐的剽牛节、茅草顶木板房、红绿蓝黄紫褐白相间的手织彩色棉布、斜挂在女人单肩上的彩色长裙和男女通穿的彩条坎肩等,这记录着民族漫长的演进历程。而如今,走进独龙族人家,人们会发现这个偏居神秘高黎贡山脉深处的神秘民族,其独有的文化传统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外面世界的影响正在渗透,这一切也都印记在这些全家福中。

    今天年轻的女孩子不再纹面了,随着每年两到三位纹面女的离世,纹面技术和传统也将成为历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去县城念书、打工。乡里的旅馆和游客也日渐增多。孔当村、普卡旺村、巴坡村和距离中缅边境两公里的马库村等都建起了式样大小布局统一的新房子。多数房子面积约80多平方米,有客厅、卧室和卫生间,厨房和猪圈分别建在室外 。卫星天线将电视节目引入家庭,部分区域3G手机信号也已畅通无阻。

    6月19日上午,久违的太阳又躲进厚厚云层里,大中小雨轮番下起。孔当二组组长孔志强拿着名单,招呼上次错过拍照的4户人家补拍全家福。正抱孙子玩耍的孔永新赶紧招呼老伴儿和孩子们换上节日才穿的彩衣,来到大门前站成两排,儿媳妇白利霞抱着儿子大方地笑着。

    不远处,孔志强95岁的纹面岳母身穿胸前镶有英文“spring”字样的套头衫,在镜头前大方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容貌,几位村民按着手中的大屏手机用微信和朋友发着信息……

摄影 本报记者 李建泉 写文 任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6月25日 08 版

独龙族的全家福
木华把全家福照片挂在自家新屋的地下室中
村民在观看木文秀家的全家福
志愿者和志斌第一次为孔当村村民拍摄全家福
3位独龙族村民在背竹叶菜回村
巴坡村村民在制作民族手工制品独龙毯原料
孔当村二组村民在熟练地打台球
孔永新在厨房的火塘边抱着小孙子
95岁的纹面独龙族老人
独龙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