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多市是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的州府,曾是巴西的第一任首都。萨尔瓦多有一个绰号叫“黑色罗马”,因为它是世界上非洲之外黑人居民最多的城市。在萨尔瓦多这个最具有非洲味儿的巴西城市,既有非洲黑人文化的丰厚遗产,又有非洲-巴西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巴西特色的民风民俗。
非洲文化开枝散叶
萨尔瓦多这片土地自远古时代就有印第安人居住。1536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此殖民,10多年后建立了圣萨尔瓦多城堡。随后这里成了殖民地巴西的首府,直到1763年迁都里约热内卢。在巴西被发现后的许多年间,萨尔瓦多一直都是黑奴交易的主要场所。
由于这个历史因素,萨尔瓦多280万人口中绝大部分是黑人和黑白混血儿,其中黑人数量达到75万。在萨尔瓦多居民中进行的一项基因研究表明,基因贡献率最高的是非洲基因,达49.2%,其次是欧洲基因(36.3%)和印第安基因(14.5%)。
城市中黑人文化的印记处处可见,比如“巴伊亚女人”的形象。在萨尔瓦多街头,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穿着白色肥大衣裙的胖胖的黑人妇女,或叫卖非洲特色小吃,或促销各种手工艺品,或摆出姿势与外国游客合影以赚取微薄小费。“巴伊亚女人”早已变成一个特定名词,一个文化符号,频频出现在歌舞、戏剧、电影作品中,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各个桑巴舞学校的游行表演队伍中,往往都有一个“巴伊亚女人”方队。
非洲的神崇拜在萨尔瓦多根深蒂固,随处可见。当年黑奴来自非洲各地,不同族群、语言的非洲黑人把种类繁多的神崇拜带到萨尔瓦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奥里沙神崇拜。萨尔瓦多人经常祭祀的奥里沙神有10几个。大大小小的祭祀场所遍布全市各处。伴随着非洲神崇拜的扩散,非洲的宗教音乐和舞蹈也给萨尔瓦多的文化带来深深的影响。
卡波埃拉风靡全球
不过,萨尔瓦多黑人文化的最明显标志是卡波埃拉。卡波埃拉是黑人传统的格斗术,其发源地正是萨尔瓦多。卡波埃拉一般是两人对打,以双腿攻击为主,但动作轻缓机敏、柔中见刚,对打双方身体不停地曲伸、翻腾、跳跃。据说,卡波埃拉最早是黑奴抗击奴隶主暴力压迫的格斗手段。为防止引起奴隶主的怀疑,以便于习练和传播,卡波埃拉被赋以一种看似杂耍的游戏色彩,还配以一种叫做贝林苞的单弦弓状竖琴伴奏。这种格斗术渐渐又加入某些舞蹈成分,很多习练者视之为健身术。
近几十年来,卡波埃拉出现不同流派,百花竞放。卡波埃拉的权威组织还制定了严密规范的行规,以及严格的技术级别标准和晋升规则。各个卡波埃拉团体或学校内部也有明确的章程、纪律。所有这些导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卡波埃拉文化。
现在,卡波埃拉已经风靡世界,欧美和一些亚非国家纷纷成立卡波埃拉学校,练习者甚众,巴西的卡波埃拉大师也被邀请到国外授艺。
非洲-巴西文化展示中心
萨尔瓦多市有上城和下城之分,古建筑大多集中于上城,而下城则是老的商业街区。上下城之间设有拉塞尔达升降塔,电梯运送游人上下。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处于上城的萨尔瓦多市中心的石柱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根大石柱。当年,殖民当局把不堪忍受奴役而逃跑的黑奴抓回后绑在这里示众,并施以鞭刑。废奴后,艺术家们把石柱当作文学艺术的表现题材,使这里变成一个国内外游客不能不去的非洲-巴西文化展示中心。而石柱广场周围都是极具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的巴洛克式古建筑,据说有350多座教堂。在石柱广场四周,有几条沿着山坡顺势而下的古旧石路,路的两旁遍布色彩斑斓的百年民居。
攻略:
狂欢节
每年的2月1日,萨尔瓦多迎来另一个文化品牌——狂欢节。这里的狂欢节与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截然不同,没有那么强烈的观赏性和商业性,而是更显狂放与壮观,表现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市民和游客狂放不羁的自发参与、自娱自乐。
特定的街道被游行队伍挤得水泄不通,歌手在高大彩车上高歌劲舞,高分贝的电子乐播放震耳欲聋,民众挥汗如雨、放声嘶喊、手舞足蹈。
黑豆饭
巴西烹调美食一绝——黑豆饭也源于萨尔瓦多的黑人饮食。现在的黑豆饭已传遍全国各地。现时正宗黑豆饭必须盛在陶罐里供食客食用。煮熟的猪肉、腊肠、干腌肉和猪排同熬透的黑豆混在一起,配菜有青菜、木薯粉、大米,还可以放猪蹄、猪耳、猪舌和猪尾。猪蹄的肉细软,猪耳可以让黑豆味道更浓。
黑豆饭看似粗俗,实际上却要求料精、手艺精。传统上吃黑豆饭,要把黑豆和其他食料放在一起用文火煮。人们一边守在炉子旁,一边品尝甘蔗鸡尾酒。据考证,黑豆饭最早出现于黑奴所住的棚户里,当时黑奴利用主人吃罢遗弃的残羹剩饭与猪蹄和杂碎等熬煮在一起制成。
亚马多之家
萨尔瓦多是不少巴西名人的故乡,有些游客常常为此慕名而来。比如,巴西最负国际声望的东北部风格小说家若热·亚马多就是其中之一。“亚马多之家”就设在市中心广场的一座古建筑中。
很多游人前往这座博物馆参观瞻仰,重温这位大文豪的生平及其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尽管亚马多在世时常年旅居国外和巴西其他城市,但他度过少年时光的萨尔瓦多故居,仍然受到喜爱其作品的国内外游客的追捧,时常迎来亚马多迷的造访。
晨忆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