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强化内涵建设 构建特色大学

——防灾科技学院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之路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9日   03 版)

    也许她还年轻,她时刻都充满着青春与朝气,时刻都引领着莘莘学子奋发向上;也许她已不再年轻,她时刻都代表着防灾学院人的那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时刻都汇聚着“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思想,向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的目标扬帆远航。她就是被誉为“地震系统黄埔军校”和“防震减灾人才培养的摇篮”——防灾科技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呢?这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辽宁省海城地震发生前,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准确的预报,避免了一场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也就是从这时起,国家急需一批防震减灾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防灾科技学院的前身,1975年在甘肃天水创建了“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成为了新中国培养防震减灾专业人才的首创学校。如今,历经近40年的风雨浸染,这所学校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开创了防灾减灾教育事业新局面,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壮丽凯歌。 

    ——在专业建设上:防灾科技学院围绕国家防震减灾监测预测、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秉持“满足防震减灾行业需求,符合学院办学实际条件、实现专业之间相互支撑”三原则开展专业建设,先后设置了以地球物理学类、地质类、土木类和公共管理类为代表的核心专业群,同时设置了以电子仪器类、信息技术类为代表的防震减灾支撑专业群,以金融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为代表的防震减灾拓展类专业群,构成了以防震减灾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防震减灾专业群为省级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顺利实施,面向防震减灾行业的地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已全面开展, 四个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我国防震减灾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人才培养上:防灾科技学院坚持“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需求导向、分流培养、个性发展”为指导思想,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学用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构建了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防震减灾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防灾科技学院结合应用型本科相关专业培养要求,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联合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开发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能力标准。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科学的计划安排,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构建了“三平台+N模块+一拓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同时把具有应用培养能力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努力更新观念,把学用结合的理念贯穿于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整个教学过程,固化到每一个细节。

    ——在特色课程建设上:防灾科技学院把自然灾害概论、地震概论纳入公共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此外,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学院更是本着“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分类指导、形式多样、实用持久”的思路,形成了利用行业内外两种资源,合作教育、合作教学、合作就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局面。近年来,学院与防震减灾行业各研究所、地震监测台站、任务型事业单位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在教学条件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此基础上,防灾科技学院还利用学科和地域优势,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探索出了多种合作机制。与一些名牌大学合作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北京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与就业等教育合作;与北京高新企业合作,引进优质的师资工程训练、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等教学项目;以汶川地震防震减灾资源为依托,与北川共同建立了集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合作教育基地。多种教育合作模式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允许学生按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尤其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强调个性化培养,并从各方面提供保障条件,确保每一名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满足基础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需求;在专业内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流培养,对新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和学有所长的学生单独编班,试点开设了“张衡班”,制订高起点、高目标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如,地球物理专业根据地震监测预测方向,择优开设“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弹性学制,对留级学生实施“学籍处理不变,原班课程放开,修满准许跳级”的管理模式;对“学困生”制定各项帮扶措施,使他们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技能,圆满完成学业;对于其他各专业,主要根据专业特点,精心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培养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回眸历史,防灾学院人因辉煌的成就而倍感自豪;因“坚持特色,开放办学,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使学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形成了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格局,实现了“五大”变化:即“人本治校”——管理在变;“突出特色”——专业建设在变;“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在变;“提高质量”——教学观念与方法在变;“系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变。

    如今,一路从天水走出、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处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的历史时期的防灾科技学院又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嘹亮号角,正全力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向着“建设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宏火 海霞)

违规会议费何时不再出现在审计报告中
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
“我要让心里的小火苗燃烧一把”
四十国专家学者在京热议灾害风险应对
习近平同印缅两国总统互致贺电
托起国产“大飞机”的年轻人
强化内涵建设 构建特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