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作家兼导演的郭敬明携旗下团队畅销作家落落、安东尼、消失宾妮、痕痕、琉玄推出了“下一站”系列游记——《下一站·那不勒斯》。据悉,这是“下一站”系列游记的第七本。该系列已累计销量高达上百万册。在《下一站·那不勒斯》中,6个年轻人来到了意大利第三大城市——那不勒斯。书中收录了他们一行人的主题散文、短篇小说以及旅途中最私密的趣闻日记。此外,也加入作者亲笔绘画的旅行趣闻四格漫画、手稿、搞笑涂鸦等。
该书的价值在于:记录下一个过于“迅速”和“便捷”的时代。并且,坦陈对它的向往,也不掩饰对它的质疑。
日前,郭敬明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从“文学之新”到“下一站”
中国青年报:自2011年到现在,“下一站”系列游记已出版7部。为什么要坚持做它?
郭敬明:2011年,在做第一届“文学之新”写作选拔赛时,企鹅出版集团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之一,约定第一届“文学之新”的四强可以去英国进行考察。在出行之前,我们决定把这次考察当作一次采风,记录四强选手萧凯茵、卢丽莉、叶阐、陈龙在英国的行程,于是就有了“下一站”系列的第一本——《下一站·伦敦》 。
它推出后,我们发现图书市场的反响非常好,就有了“下一站”之神奈川、中国台湾台北、马来西亚、韩国、法国、意大利等。
中国青年报:时下,旅游散文很受欢迎,“青春”、“梦想”、“穷游”等是关键词。在你看来,“下一站”系列游记区别于同类图书的特色是什么?你怎么看待“穷游”这种旅行方式?
郭敬明: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理念,认为“一生一定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给“下一站”系列的定位并非是生硬的指导类旅游工具书。
首先,每一本“下一站”,至少会有5位作者,每位作者都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用独特的手法写出散文、日记甚至是小说,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其次,我们不仅为大家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景观,同时也将作者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融入文章,让读者们感同身受;再次,随行的摄影师拍下异国风貌,抓拍作者们一路的趣事,使“下一站”系列图文并茂,阅读起来更加生动。
我认为无论是“穷游”还是别的旅行方式,只要走出去旅行都会有各自的收获和感受,形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走出去”。
我们在质疑声中成长
中国青年报:你曾说“下一站”系列游记要主推“全世界的人文之旅”主题。在书中,其人文性能否明确体现?
郭敬明:人文性是旅游能收获到的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每次旅行独一无二的原因。我们在每个旅行地的游览都着重于了解当地人文风情,加上作家们特有的观察力,他们能从看似平凡的细节中看到触动人心的瞬间,并用自己的文字加以描述记录,这使“下一站”书系有别于其他的游记类图书,有了更多值得反复品味和感受的内在力量。
中国青年报:有人认为,当下年轻人在旅游中只强调享乐,却忽略人文层面的游历。在放松身体、让身体“到达”目的地的同时,是否也该让精神“抵达”?
郭敬明:这需要培养,首先要引起年轻人对人文层面游历的兴趣,只有“入门”之后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人文游历的美好。身体“到达”后,精神才会“抵达”。这也是“下一站”书系一直致力的方向。
中国青年报:对80后、90后从不缺质疑之声,他们被认为是享乐主义的代表,内心空壳化,精神无“根”,对此你怎么看?生活在当下,你是否有质疑和不安?
郭敬明:每一代年轻人都是在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比起质疑声讨,更应该多些耐心多些引导。
我的生活理念是过好当下,珍惜当下,因为你有且只有的正是当下。
年轻一代对国外文化有渴望
中国青年报:“下一站”书系销量都在20万册以上,是什么原因?
郭敬明:“下一站”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作家”之于“图书”的关系,图书本来就是作家想法的载体,作家对图书的掌控力要比其他领域的名人更得心应手,因此由作家来完成的旅行书就更具有可看性。
中国青年报:不仅游记类图书走俏,自助远行真人秀节目也引发热议,如《花儿与少年》、《花样爷爷》等,你认为这类节目受关注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将“下一站”做成同类电视节目?
郭敬明:“中国年轻一代对国外文化有渴望”,其实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只是年轻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跟以前相比,“想要了解国外文化,想要出去走走看看”的需求都大幅提高,我想这是这类节目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
至少通过“下一站”书系可以为读者们打开一个了解国外文化的渠道,如果能够引发他们更多的兴趣,令他们亲自前往去寻找一个“解答”,我觉得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