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沈阳市政府竟然就这样迷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两年前就已建成的“新家”早已收拾妥当,它却迟迟没有踏上搬家的路。虽然在6月15日的一个开幕仪式上,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杨亚洲“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政府南迁已经确定,但随后的一次媒体采访中,市委宣传部的有关负责人却表示,市委市政府从未发布过“政府南迁”的消息。
手里打着威风凛凛的南迁大旗,嘴里却喊着原地踏步的响亮口号,沈阳市政府的走向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一边是市委常委的公开发言,另一边是市委宣传部对记者的答复,来自官方的声音竟然互相打架,令人感到扑朔迷离。如此状况下,一起迷失在这片土地上的,并不只有市政府。
尽管在地图上,市政府“新家”所在的浑南新区像是靠近市区边缘的一块孤岛,但这几年在互联网上和政府南迁的新闻一起火热起来的,是“浑南房价仍有上涨空间”、“城市重心或南移”等文章。而如今,与当时的火热形成对比的是,2014年前5个月浑南新区的商品房交易量同比持续下降。据说,一位在这里投资20亿元的开发商,在一次主管市长主持的会议上,“竟差点摔了茶杯”。
荒诞而又真实。
作为市场经济参与者,房地产商对于市场的判断产生了误差,当然不能完全归咎政府。但同时,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是,政府行为对于市场释放的信号自有其特殊性。朝令夕改的政策,不仅让政府迷乱了方向,市场也会跟着它四处乱撞,头破血流。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这样出尔反尔的办事逻辑,在沈阳之外,亦不少见。经历了杭州几次辟谣后又突然“半夜鸡叫”式宣布车牌限号的人们,多已不再相信其他城市发布的有关车牌限号的辟谣。
事实上,早在4年之前,笃定的声音已从沈阳传出。在2010年的沈阳大浑南建设全面启动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沈阳市副市长、浑南新区区委书记的杨亚洲就表示,沈阳的行政中心南迁“可以说已经敲定”,只有“具体哪个部门搬迁还在筹划中”。
如今,筹划的过程让人等足4年,简单一句政府从未发布南迁消息,就要将之前的等待轻轻掩过。甚至当关于政府南迁的消息已传遍网络时,当地媒体竟然“接到通知说相关的稿子不准发”。发布与更正消息如此草率,政府公信力早已开始在一次次搬与不搬的争论中慢慢丧失。
副市长的讲话或许无法与官方的消息划等号,正确的消息中当然也可能掺杂虚假的信息。网络信息时代,辟谣确是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但这时政府要做的,决非仅仅一句“从未发布”即可。对错误信息发布者追责,将正确信息及时公布,皆为必要举措。
而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一旦公布正确信息,公众的及时参与定会像阳光一般,驱走滋生于黑暗中的怀疑和谣言。
实际上,当政府搬迁计划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当政者描绘的蓝图中,浑南新区前景美好。这里的道路可以“呼吸”,自动“喝下”雨水;建筑材料帮助人们节能保温,就连地热、太阳能也能充分利用起来,取代传统锅炉,是“第三代城市的典范”。而2013年全运会结束之后的运营中心,就将作为新的行政中心,投入使用。
但是,这些听起来奇妙的描述,对于民众来说,始终飘渺在空中。全运会结束后,浑南新区等来的是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规范办公用房管理的通知。于是,在当地学者的猜测里,那个有着58部电梯和2000多个标准办公单元的运营中心,“当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搬迁”。
规范办公用房固然必要,但对待城市大兴土木的热情首先就应审慎。虽是作为全运会场馆,但如此体积庞大的运营中心是否有必要?为全运会而改造的浑南新区在结束后如何利用?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设施是否真是民众所需?若一系列问题在开工建设前充分公示并听取市民意见,以市民意见为指南针的政府,恐怕不会陷入如今进退维谷的境地。
可事到如今,关于沈阳市政府是否南迁,相关部门依然支支吾吾,搬迁的时间表更无从谈起。对于包括沈阳在内的许多地方而言,在遮遮掩掩中寻找出路已是习惯动作,殊不知,只有把信息公开,解决之道才会在阳光下变得清晰。
陈卓